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3篇
  免费   1066篇
  国内免费   3524篇
测绘学   436篇
大气科学   1679篇
地球物理   2692篇
地质学   5333篇
海洋学   887篇
天文学   336篇
综合类   686篇
自然地理   1064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451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361篇
  1992年   307篇
  1991年   397篇
  1990年   363篇
  1989年   393篇
  1988年   438篇
  1987年   361篇
  1986年   264篇
  1985年   355篇
  1984年   290篇
  1983年   214篇
  1982年   171篇
  1981年   125篇
  1980年   175篇
  1964年   89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09篇
  1958年   120篇
  1957年   1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前言现代成矿理论是根据地壳有规律不可逆演化的基本理论和伴生矿床建立起来的。最近在解释地球早期历史方面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地球早期历史一般认为是地质前期和太古宙时期的总和,时距为45—25亿年。本文使用的“早期历史”一词具另一种意义,即包括太古宙和早元古宙(38—18亿年)。有两个理由证明这种研究问题方法:1)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构造之间紧密相连,而在许多地区晚元古宙构造与显生宙相似。2)缺少地质前期的成矿作用资料。  相似文献   
872.
阿拉伯地盾主要是由晚元古宙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岩系为大规模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基和深成岩所侵入。这些岩石保存很完整,基本上能提供该区从9亿年以前至寒武纪阶段地壳演化的连续记录,成为解决阿拉伯地壳演化过程中古环境的一个关键。该火山—沉积岩系与现代岛弧岩系的相似性首先被Jackaman所注意到,然后他以Green—wood等人提出的地壳演化模式为基础,认为地盾南部的成因可看作是由早期拉斑玄武  相似文献   
873.
引言近十年来为了鉴别大洋盆地中线性磁异常模式的起源,对洋壳磁化强度的研究显示了极大的兴趣。目前了解洋壳(尤其在深部)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如在推测为构造断崖的附近进行海底拖曳打捞、通过大洋基底钻探  相似文献   
874.
我们已经在白沙导弹基地沿 Rio Grande 裂谷的轴线向北350km,使用化学炸药作为震源,做了一个40台站的地震折射剖面。其中最好的一段剖面是于一九七六年完成的,它位于新墨西哥州的 Socoro 东南方向大约40km 处,与一九七五年的 COCORP 深反射剖面在距离震源80km 的 Abo Pass 处相交,该剖面的终端接近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边缘。通过对这一剖面的解释得知此地区地壳厚度大约33km,上地幔 Pn 波速度值为7.6km/s(这里对可能的倾斜未做校正)。与之相对应的,过去在科罗拉多州的高原以西和在大平原以东地区所做的有关折射波,面波频散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地区的地壳厚度及上地幔的 Pn 波速度都比Rio Grande 裂谷地区大,其中科罗拉多高原地区地壳厚45km,Pn 波速7.8km/s;大平原地区地壳厚50km,Pn 波速8km/s。这些也就意味着:地壳在 Rio Grande 裂谷北新墨西哥州段下要薄10—15km。在我们一九七六年的记录剖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个很强的,在20—130km 范围内具有很好相关性的反射相位。该相位是由地壳内部深为21km 的一个主要层位上 P 波的反射而产生的,P 波速度从6.0km/s 到6.4km/s 变化。走时曲线和合成记录的振幅模拟都表明:仅仅 P 波的相对速度差值为0.4km/s 是不足以解释如此强的反射波振幅的。显然在这个反射层中一定要存在一个异常低的横波速度才能与观测结果相适应。因此,这些资料就意味着下地壳层的顶部是一弱刚性带。由 Sanford 在 Socoro 附近所做的微震研究也说明了这个地方可能存在一个岩浆包体,其上表面位于19—20km 深处。在 Abo Pass 西部的 COCORP 观测结果在此深度范围内也已绘制出了一个强反射界面。我们根据 Sanford 东部和南部以及在COCORP 工区主要地震测点得到的资料认为:Socoro 岩浆体实际上应该是地壳内部广为分布的较低刚性岩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75.
这篇文章回顾了在过去和现在的地震学研究中绘制芬诺斯坎以及邻近地区浅部地壳和软流圈横向非均匀性方面所做的工作。这里所获得的大多数的成果是由覆盖于 OSLO 地堑北部的大点距的 NORSAS排列中所得到的高精度的数据推导来的。这一排列所布置的区域已经用了新的 P 波旅行时间和振幅分析技术极详细地绘制了地震剖面图。在 OSLO 地堑区,地震异常曲线同地堑表面的形态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也没有表现出和有关的重力异常有明显的联系。芬诺斯坎岩石圈的整个特征在地震波速度方面有百分之几的波动。还有某些迹象表明在加里东以前的岩石圈同波罗的海岩石圈比较起来是复杂一些的。我们感兴趣的在斯甚的纳维是在亚南部的浅部岩石圈中发现一个十分显著的地震速度异常,估计该区地壳厚度为250km。在 NORSAR—北大西洋,NORSAR—苏联西部和 NORSAR/联合国—南欧之间的波程上,我们已经观察到了深达500公里以上的地幔的横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876.
由大陆反射剖面法国际联合组织(COCORP)通过新墨西哥的格兰得河裂谷进行了成功的地震测深以后,一九七七年又在这一地区作了8个磁大地电流点。MT 点位的确定是为了全面研究一个很强的反射地震波.地震波与先前用微地震观测结果所解释的20公里深处的岩浆峒有关。将 Rio Grande 裂谷以内的和过渡到裂谷的这些 MT 点引起的结果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 Baikol 裂谷、东非裂谷和德国的莱茵河地堑所得类似测深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内容包含实际的 MT 测深数据和几个研究人员发表的地电解释,几个裂谷本身内取得的所有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不到30公里深处被模拟有一个低电阻率地带(50 ohm—m).该导电层在邻近地区内没有被观察到。经实验室测量证实,当大量汽孔流体以增高的地热梯度存在时,这样一导电带是能形成的.地热梯度是由结晶基底的局部溶化而引起的。考察到所有因素。包括热液交待的成分,在温度低到500℃的潮湿花岗岩中是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电阻率减小的。Rio Grande 裂谷测深的一维解释在20公里深处没有显示任何不连续。代之的是到导电层位的深度似乎接近或小于10公里。这样一个电介面仍可能是由深处的高温岩浆(~900℃)引起的;只要有温变低到大约600℃局部溶化的很小连接部分和/或温度也较低(~500℃)的导电含水矿(如闪岩)都可以导致较大幅度的导阻率减小。Rio Grande 裂谷火山岩含有被推测为起源于地表较小深度(可能低于10公里)的捕虏包体,它明显地和闪石相连系。Rio Crande 裂谷成果表明裂谷带以内变化相当大并显露出需要进行三维解释。任一广泛的 MT 研究如果缺乏三维条件都将给计算地壳导电带的电阻率绝对值增加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877.
一种取自纽约州 Balmat 的辉石,其平均成分是 Ca_(0.43),Mn_(0.69),Mg_(0.82),Si_2O_6;被解释为 p2_1/c 和 c2/c 两种相共存。如晶胞参数 M_1和—O 与 M_2-0键长的平均值与成分所绘制的关系图那样,其精测结构是部分通过研究各个单相的成分获得的。占位情况表明,这两种相是锰透辉石和锰易变辉石(kanoite)。透射电子显微照片揭示,这些相是呈页片状的,共(001),并以此为相间边界,页片宽为2000(?)。单个页片的 x—射线能散分析表明,C2/c 相的平均成分为 Ca_(0.68),Mn_(0.44),Mg_(0.88),Si_2O_6;P_(21)/c 相的平均成分为 Ca_(0.12),Mn_(1.02),Mg_(0.86),Si_2O_6。暗场照片揭示,在 p2_1/c 相中有反相晶畴边界的存在,表明在 Ca—Mn—Mg 辉石体系中,其贫 Ca 相存在着一个 C2/c—P2_1/c相的转变。原地加热实验得到 C2/c—P2_1/c 相的转换温度为330±20℃。通过加热,根据在转换温度前后的反相边界(APB—antiphaseboundary 的编写—编者注)位置的观测,得知 APB 位置基本上不改变,表明 APB′S 的稳定是通过 Ca 的富集或 APB′S 的某些晶体缺陷来实现的。横切页片边界(001)的晶格条纹照片表明,其界面是半连贯或完全连贯的。由于旋节分解或成核作用以及后期缓慢冷却,使得这一作为区域变质相的结构特征与原始的出溶结构相一致。  相似文献   
878.
雷达气象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从实验的角度提出科学问题,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工艺的状况。所以雷达气象学的未来应该从技术上或者从科学的前景方面来加以探讨。通常是倾向于先考虑科学上某些有意义的领域,再提出技术要求,以达到科学问题的实现。一、现状从七十年代开始,多普勒雷达才开始作为一种可行的定量研究工具而出现,由于雷达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才使多普勒雷达测量技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解决了许多有关估计径向速度的精度问题。到目前为止,根据它在科学应用上  相似文献   
879.
1.引言飓风中心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在雷达屏面上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几何中心。为了揭示不同的风暴特征,例如飓风眼大小、椭圆率、回波运动和风暴运动等,许多研究者研究延时电影胶片(time-lapse film)的飓风照片。为了研究风暴路径细节和论证风暴的陀螺形的运动,需要更多的眼中心定位资料。在从地面雷达照片中收集定位资料时,作者观测到飓风眼经常既不是圆形的,也不是椭圆形,而似乎是六角形的、四方形的或三角形的。这些多角形结构虽不太完整,但其直线轮廓却是难以否认的。 2.资料和分析本文所研究的观测资料有:1)平面位置显示器(PPI)显示的16毫米和35毫米延时电影片记录,2)为计算机使用而经过数字转换的雷达反射率的  相似文献   
880.
一、引言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气候变化和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在多种气候变量中,臭氧是人们十分注意的一种,他的自然变化很大,同时人类活动又可能改变它。因为臭氧在大气辐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不只影响生物过程,而且也是控制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大气中的臭氧受着它与各种微量成分的化学反应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它的破坏率就大受这些微量成分的浓度的制约。这方面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到氢、氨和具有催化性质的氯的化合物。众所周知,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主要吸收带(哈特雷带)在200到300nm(1nm=10~(-9)米)。另外,臭氧在红外波段有许多旋转振动吸收带,其中最强的在9570nm附近。由于吸收紫外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