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85篇 |
免费 | 2372篇 |
国内免费 | 35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42篇 |
大气科学 | 2349篇 |
地球物理 | 2155篇 |
地质学 | 6234篇 |
海洋学 | 2153篇 |
天文学 | 177篇 |
综合类 | 974篇 |
自然地理 | 1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327篇 |
2022年 | 637篇 |
2021年 | 806篇 |
2020年 | 666篇 |
2019年 | 808篇 |
2018年 | 704篇 |
2017年 | 704篇 |
2016年 | 710篇 |
2015年 | 792篇 |
2014年 | 791篇 |
2013年 | 868篇 |
2012年 | 925篇 |
2011年 | 920篇 |
2010年 | 878篇 |
2009年 | 815篇 |
2008年 | 795篇 |
2007年 | 732篇 |
2006年 | 667篇 |
2005年 | 557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306篇 |
2002年 | 267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245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8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quitard Porewater in the Western Coastal Plain of Bohai Bay,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High‐salinity paleowater from low‐permeability aquitards in coastal areas can be a major threat to groundwater resources; however, such water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The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orewater extracted from a 200‐m‐thick Quaternary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western coastal plain of Bohai Bay, China,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salinity origin and chemical evolution of porewater in aquitards. Porewater samples derived at depths shallower than 32 m are characterized by Cl‐Na type saline water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10.9–84.3 g/L), whereas those at depths greater than 32 m comprise Cl·SO4‐Na type brackish water (TDS, 2.2–6.3 g/L). Saline porewater is interpreted as evaporated seawater prior to halite saturation, as evidenced by Cl‐Br relationships. Although substantial dilution of saline porewater with meteoric water is supported by a wider Cl? range and δ2H‐δ18O covariance, the original marine waters were not completely flushed out. The deeper brackish porewater is determined to be a mixture of fresher porewater and brine groundwater and had a component of old brine of less than 10%, as indicated by a mixing model defined using δ2H and Cl? tracers. Porewater δ2H‐δ18O relationships and negative deuterium excess ranging from ?25.9‰ to ?2.9‰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n arid climate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Tianjin Plain. The aquitard porewaters were chemically modified through water‐rock interactions due to the long residence time. 相似文献
92.
93.
分布于帕米尔东北缘羌塘地块上的穷阿木太克岩体,与班公湖怒江洋的闭合有着密切关系。岩体主要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穷阿木太克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07.0±1.2) Ma(MSWD=0.55),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主量元素具有富Ca、富K、富碱等特点,岩石Al含量较高,为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具典型的钙碱性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特征,并显示弱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高度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Hf强烈亏损。岩石在成因上可能是地壳下部基性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结合本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早白垩世晚期穷阿木太克岩体可能形成于羌塘地块与冈底斯地块之间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的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系列从早到晚由中钾钙碱性系列向钾玄岩系列演化。 相似文献
94.
黑龙江东部依兰珠山变辉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东部依兰珠山变辉长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变辉长岩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具典型的条痕状吸收特征和较高的Th/U比值(0.20~0.86),暗示其岩浆成因。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256±3)Ma,表明珠山变辉长岩形成于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辉长岩具有贫硅,富镁、铁、铝、钙的特征;其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珠山变辉长岩为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暗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晚二叠世之前尚未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95.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土体改性技术.该技术当前主要适用于渗透性较好的砂土,普遍使用两相处理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分开施用.然而,对于渗透性相对较差的黏性土,传统的两相处理方法难以适用.为此,引入新的单相胶结方法,即菌液和胶结液混合施用,通过调节溶液的初始pH值为细菌水解作用提供窗口期,避免微生物絮凝阻塞孔隙,使混合液均匀分布于土体一定深度范围内,从而达到显著提升胶结效果的目的.利用喷洒法将混合液喷洒至土体表层进行MICP处理,处理完成后使用超微型贯入仪SMP-1测试土体表层不同深度处的结构强度,分析土体力学特性的空间差异,对土体的胶结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此外,探究了胶结液浓度(0.2M、0.5M和1.0M)及胶结方法(调节pH与否)对于土体结构强度及MICP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相MICP技术对黏性土进行改性,能够显著提高其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不高于1.0 M的胶结液浓度范围内,黏性土的胶结效果随着胶结液浓度增加而提升;相比较而言,调节pH的单相胶结方法对于提升土体胶结的深度和均匀性有明显积极作用.新型单相MICP技术简单易行,能够节约成本,在黏性土表层加固方面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利用相态研究可确定异常元素的赋存状态,马架子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经过几次异常检查及查证,未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引起异常的成因机制不清。对异常样品中元素在氧化物相、结合相及硫化物相中分配的综合研究证实,Ph、Zn元素主要是以均匀分散形式存在于岩石中,为非矿致异常,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为异常查证及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
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冬季共捕获大型无脊椎动物60种,其中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月间变化,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短蛸Octopus ocellat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湾内定居性种类及洄游性较小的种类.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范围为1.998~4.669,自9月起逐月递减,11月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月升高,2月达到最高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1.325~2.500和0.422~0.693,逐月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与海域温度、盐度和深度等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可划分为2个时间组群;组群间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8.
MODIS 3 km DT (Dark Target)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Aerosol Optical Depth)数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监测,但受反演方法限制,该数据产品像元缺失严重、时空覆盖度低、精度偏低。相比,MODIS 10 km DT_DB_Combined AOD数据产品因融合DT和DB (Deep Blue)两种反演算法,一定程度上可弥补MODIS 3 km DT AOD数据产品在时空覆盖度与精度方面的缺陷,但分辨率偏低。此外,受气溶胶组分来源的季节变化与地表反射率估算的季节性误差影响,MODIS AOD数据产品精度同时也存在季节性特征。本文由此以京津冀为试验区,顾及AOD季节变化特性,开展MODIS 10 km DT_DB_Combined AOD数据产品偏差纠正下的地统计反演模拟BGIM(Bias-corrected Geostatistical Inverse Model)降尺度算法研究。试验同时引入AERONET地基观测数据和MODIS3 km DT AOD数据产品作为降尺度结果的绝对与相对验证标准。结果表明:季节偏差系数纠正下生成的MODIS3 ... 相似文献
99.
采用1971~2000年气候整编资料数据,初步分析了茂县的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特定的地理地形条件所致,其风能资源在四川为最大值地区之一,在横断山地区也为最大值地区之一。虽然年平均风能密度仅为27.44 W/m2(县气象局观测资料计算)。但当地风具有一年四季风速较大、风向稳定、定时起风等特点,其风能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茂县的风有如下特点:一年四季都有风,冬春季最大(12月~次年5月平均风速达4.1m/s),秋季次之(10~11月平均风速达3.6m/s),夏季最小(6~9月平均风速达3.4m/s),以3月最大,平均风速达4.6m/s,以9月最小,平均风速只有3.2m/s。据茂县局3次观测的2分钟的平均风速来看,早上多为静风,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平均风速仍然达到了3.8m/s,为全省最大。(3)根据茂县本站的风观测资料计算该县属于风能资源较贫乏地区,但该县由于地形复杂,县气象局观测资料不能完全代表该县的特殊风能分布情况,需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风速较大的地区建立风能观测点积累风能实测资料,为该县开发风能资源造福当地人民提供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