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4篇 |
免费 | 310篇 |
国内免费 | 4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1篇 |
大气科学 | 350篇 |
地球物理 | 335篇 |
地质学 | 956篇 |
海洋学 | 252篇 |
天文学 | 52篇 |
综合类 | 180篇 |
自然地理 | 2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1.
812.
早三叠世时期频繁的火山事件是导致全球性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主要原因,前人对早三叠世重要界线时期的火山事件地层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典型界线时期以外的其他火山事件地层却鲜有报道。本文以上扬子西南普宜地区嘉陵江组两件沉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沉凝灰岩样品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两组沉凝灰岩锆石谐和年龄分别为250. 6±0. 6 Ma和249. 1±0. 8 Ma,代表了母岩岩浆中新生锆石的结晶年龄。沉凝灰岩母岩主要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次为中性正长岩类和少量基性岩类。嘉陵江组沉凝灰岩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PTB)凝灰岩及Olenekian—Anisian界线(OAB)绿豆岩具有同源性,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碰撞造山环境,源区很可能位于中越边境地区长山构造岩浆带—十万大山火山带,且在陆壳碰撞过程中源区地壳处于持续的增厚阶段,下地壳增厚部位的部分熔融形成补给岩浆上涌并使早期结晶矿物发生了部分熔蚀。本文嘉陵江组沉凝灰岩样品250. 6±0. 6 Ma年龄对应着Smithian—Spathian界线时期的全球性降温及短期生物复苏事件;249. 1±0. 8 Ma年龄的样品对应Spathian亚阶中期极端高温气候和生物再次灭绝事件,再次证明了早三叠世时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是导致气候改变和生物周而复始新生和灭绝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阳伞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因素综合反馈的结果,但具体证据仍需要将来更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约束。 相似文献
813.
东胜黄天棉图北部山区直罗组下段岩层中,钙化木十分发育.笔者分析了钙化木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描述了钙化木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钙化木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推测.研究发现:①该区木化石分两类,一类为钙化木,另一类为碳化-钙化木,其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为决口扇、决口河道与分流间湾的冲刷接触面.②钙化木中方解石以中晶-巨晶居多,含少量碳质成分,碳化-钙化木中方解石以隐晶—微晶为主,碳质成分含量较高.③钙化木是由富含Ca2+和CO32-的地下水进入树干中的孔隙,并在其中沉淀、结晶方解石形成的.认为Ca2+的来源为斜长石蚀变,CO32-的来源可能是碳酸铀酰络合离子([UO2(CO3)3]2-). 相似文献
814.
815.
Hai Zhao Wenchao Su Peng Xie Nengping Shen Jiali Cai Ming Luo Jie Li Zhian Bao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18,37(3):384-394
The Dachang tin-polymetallic district, Guangxi,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tin ore fields in the world. Both cassiterite-sulfide and Zn–Cu skarn mineralization are hosted in the Mid-Upper Devonian carbonate-rich sediments adjacent to the underlying Cretaceous Longxianggai granite (91–97 Ma). The Lamo Zn–Cu deposit is a typical skarn deposit in the district and occurs at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Upper Devonian limestone and the granite. The ore minerals mainly consist of sphalerite, arsenopyrite, pyrrhotite, galena, chalcopyrite, and minor molybdenite. However,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 and source of the metals are not well constrained.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 method and in-situ Pb isotopes of sulfides from the Lamo deposit for the first time in order t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age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 tracing source of metals. Six molybdenite samples yielded a more accurate Re–Os isochron age of 90.0 ± 1.1 Ma (MSWD = 0.72), which is much younger than the reported garnet Sm–Nd isochron age of 95 ± 11 Ma and quartz fluid inclusions Rb–Sr isochron age of 99 ± 6 Ma. This age is also interpreted as the age of Zn–Cu skarn mineralization in the Dachang district. Further,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in-situ Pb isotopes of sulfides from the Lamo deposit and feldspars in the district’s biotite granite and granitic porphyry dikes have a narrow range and an overlap of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206Pb/204Pb = 18.417–18.594, 207Pb/204Pb = 15.641–15.746, and 208Pb/204Pb = 38.791–39.073), suggesting that the metals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Cretaceous granitic magma. 相似文献
816.
溪谷输变电站工程场地具有较复杂的双层地质结构.岩土体拉分变形明显.场地后缘及底部岩土体的主应力和剪应力集中明显,堆积体内部岩体处于拉分松弛状态.岩土体的潜在变形模式以蠕滑-拉裂为主.在水库蓄水与地震共同作用的极限工况下.场地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17.
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的姚五沟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1.6 Ma±1.3 Ma(MSWD=0.78),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高硅富碱的特征,A/CNK=0.93~1.07,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型,Eu负异常较显著(δEu=0.30~0.4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w(La)N/w(Yb)N=34.04~48.59)。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w(Ga)/w(Al)值(2.85~2.92)和w(Zr+Nb+Ce+Y)值(537.80×10~(-6)~584.10×10~(-6));表明其属A型花岗岩,由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来,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形成于非造山伸展环境。与研究区内的后淖S型花岗岩(255.8 Ma±1.6Ma,晚二叠世)和白旗A型花岗岩(134.6Ma±1.1Ma,晚侏罗世)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由晚二叠世到晚侏罗世,岩浆源区由上地壳的泥质岩部分熔融转换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其大地构造背景由陆-陆碰撞环境转换为非造山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818.
819.
820.
一种新的El Niño海气耦合指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980~2010 年月平均Hadley中心海表温度、美国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GODAS)海洋温度和NCEP/NCAR 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 个海洋要素(海表温度SST、上层热含量HC)和5 个大气要素(海平面气压SLP、850 hPa 风场、200 hPa 速度势和对外长波辐射OLR)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探讨了热带太平洋的主要海气耦合特征。结果表明,MV-EOF 分析的前两个耦合模态分别很好地对应了传统型El Ni?o 和El Ni?o Modoki 的海气耦合特征:传统型El Ni?o 期间,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SST 的异常增温,HC、SLP、200 hPa 速度势等要素总体呈东西反相的“跷跷板”变化,低层850 hPa 赤道中太平洋出现较强西风距平,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El Ni?o Modoki 期间,SST 持续增温和HC 正异常中心均显著西移至中太平洋,低层SLP 和高空200 hPa 速度势均呈现纬向三极型异常分布,低层异常强西风向西移至暖池东部,西北太平洋上空呈现气旋性异常环流。两类El Ni?o 的海气耦合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较优的El Ni?o 指数应不仅可以客观描述和区分El Ni?o 现象本身,更要紧密联系两类事件所产生的大气响应。以往定量表征El Ni?o 年际变化的指标大多立足于SST 或SLP,本文选取HC 作为研究指标,定义了一组新的El Ni?o 指数HCEI 和HCEMI。较以往基于SST 的El Ni?o 指数,HCEI 和HCEMI 不仅能更清楚地表征和区分两类El Ni?o(如1993 年的传统型El Ni?o 和2006 年的El Ni?o Modoki),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和区分两类El Ni?o 与大气间的海气耦合特征,为El Ni?o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