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6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688篇
测绘学   242篇
大气科学   585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1301篇
海洋学   362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91.
震前深井电磁短临前兆信息的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大量震例研究了地震前深井电磁波短临前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1.9和27kHz信道上,地震前2-4个月和10-6O天,可观测到短临型、短期型和临震型三种电磁波信号。电磁信号增强时段与孕震区小震频度增强同步,表明这些信号可能与孕震区微破裂有关。本文还利用信息包源偶全体模型定量计算了组成变化的电磁场的准静场、感应场、辐射场随观测距离及方位的变化,据此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892.
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峻峰  王贵生 《气象》1994,20(9):3-8
近些年来,随着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异是导致长期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文概述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变异与长期天气变化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归纳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异对长期天气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93.
李坝式金矿的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柳淼 《甘肃地质》1994,3(1):79-89
甘肃省礼(县)岷(县)东部分布有十多处独具特征的李坝式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点)。根据“断裂+岩体(脉)+有利岩性+物化探异常+围岩蚀变=矿体”五位一体综合找矿标志与“六阶段-多方法”找矿方法在找矿预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94.
地质过程动力学体系、研究层次及认识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鲍征宇 《地球科学》1994,19(3):287-294
本文根据作者个人的观点讨论了地质过程动力学的本质特征,根据地质过程动力学广泛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归纳了地质过程动力学的分支体系,并依据地质过程动力学的不同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把地质过程动力学划分成3个不同的层次,分别讨论了各层次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最后,作者讨论了有关地质过程动力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几个认识问题,期望对地质过程动力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95.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896.
1977年出梅时期副高北跳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本达  缪锦海 《大气科学》1981,5(3):257-266
本文根据热成风适应原理分析了1977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的物理过程。根据这种原理,大气长波的斜压不稳定发展及其向下游的传播是由增长的温度场(或垂直切变风场)扰动和增长的垂直平均风场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我们仔细讨论了这种机制。 分析发现,长波不稳定发展向下游的传播在副高北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亚洲东岸建立的加热中心可以通过热成风适应过程对副高的北跳起促进作用。还发现,在副高北跳之前,平均经圈环流失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7.
898.
以内蒙古赤峰哈拉道口地区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技术进行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为352.4~355.9Ma,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为华北板块北缘早石炭世岩浆岩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总体上贫Si、Al,总碱量偏高,Eu仅有轻微的亏损,属铝未饱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同时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Sr含量,较低的MgO、Y、Yb含量,富集LREEs,亏损HREEs和HFSEs,Sr/Y比值介于34.62~48.43之间,(La/Yb)N比值为15.31~17.14,显示"C型埃达克岩"特征.较高的K2O、Cr、Ni含量和较低的Mg#值说明其不可能是由拆沉下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而是形成于增厚下地壳镁铁质岩的部分熔融.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所以,早石炭世早期,本区处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899.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分布大量早白垩世岩浆岩,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109.4±1.9 Ma)。样品显示出较高的SiO 2(67.40%~69.48%)和Al2O 3(15.66%~15.81%)含量及较低的Mg#值(19.03~21.48),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6.45×10^-6~20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且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64);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呈右倾的锯齿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且变化范围不大(-4.21^-10.59),对应的Hf模式年龄t2DM在1438~1842 Ma之间,显示古老地壳的特征。综合以上特征并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东卡错地体与北拉萨地体或聂荣地体/南羌塘碰撞过程中板片断离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0.
Based on digital teleseismic P-wave seismograms recorded by 28 long-period seismograph stations of the global seismic network, source process of the November 14, 2001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M S=8.1 (M W=7.8)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by a new inversion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rthquake is a very complex rupture event. The source rupture initiated at the hypocenter (35.95°N, 90.54°E, focal depth 10 km, by USGS NEIC), and propagated to the west at first. Then, in several minutes to a hundred minutes and over a large spatial range, several rupture growth points emerged in succession at the eastern end a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finite fault. And then the source rupture propagated from these rupture growth points successively and, finally, stopped in the area within 50 km to the east of the centroid position (35.80°N, 92.91°E, focal depth 15 km, by Harvard CMT). The entire rupture lasted for 142 s, and the source process could be roughly separat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started at the 0 s and ended at the 52 s, lasting for 52 s and releasing approximately 24.4% of the total moment; The second stage started at the 55 s and ended at the 113 s, lasting for 58 s and releasing approximately 56.5% of the total moment; The third stage started at the 122 s and ended at the 142 s, lasting for 20 s and releasing approximately 19.1% of the total moment. The length of the ruptured fault plane is about 490 km. The maximum width of the ruptured fault plane is about 45 km. The rupture mainly occurred within 30 km in depth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e average static slip in the underground rocky crust is about 1.2 m with the maximum static slip 3.6 m. The average static stress drop is about 5 MPa with the maximum static stress drop 18 MPa. The maximum static slip and the maximum stress drop occurred in an area within 50 km to the east of the centroid 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