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0篇 |
免费 | 326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297篇 |
地球物理 | 324篇 |
地质学 | 622篇 |
海洋学 | 124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1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和岩浆系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 ,沿 5条伞状测线和 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 6 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 ;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 :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 ,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 ,约 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 ,电阻率为 10到几十Ω·m ,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 ,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 ,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 ,变化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102.
辽宁海城地区辽河群底部大型韧性滑脱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①吕梁运动早期沿太古宙与早元古宙接触带部位发生大规模拉伸顺层滑脱变形作用;②拉伸滑脱变形中晚期早元古宙深成侵入体沿滑脱带顺层同构造就位;③吕梁运动晚期滑脱带的收缩变形作用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大庄科花岗杂岩普遍含有微粒—细粒暗色包体,其中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含包体较多,二长花岗岩含少量包体,淡色花岗岩和闪长岩含包体甚少。在含包体较多的岩体内,包体在岩体中部的分布量较多。计算结果表明,包体越小沉浮半径愈大、参数F值愈小的岩体,含包体愈多;岩体内岩浆上升速度大、包体下沉速度小以及F值小的部位,包体滞留量大。各岩体包体分布的多少,是由包体在寄主岩浆内的扩散系数、混合程度、岩浆携带力和基性岩浆混入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4.
105.
震(前)兆远场异常与德令哈6.6级地震临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要叙述了2003年4月17日发生在青海德令哈6.6级地震及异常台站概况。采用甘肃省内11个地电台共61个测项(其中电阻率28个测项、自然电位28个测项、大地电场5个测项)及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图像(频度场、6值、GL值)进行筛选,从中检索到了15项异常指标。经对数据的处理与临震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出现为6.6级地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临震异常判据;这些异常判据也可为将来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改进了硫同位素分析中由BaSO4制备SO2的方法:BaSO4和V2O5及SiO2混合后覆盖铜丝,在真空状态980℃加热20min,用液氮捕集SO2。与火焰直接加热分解法相比,用高温炉方便,改善了制样环境,避免污染。经国际标样和国家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标准偏差(1σ)在±009‰~±020‰,符合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07.
灌丛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川西北高原红原县为研究区,用方格取样法,在相邻的高寒灌丛草地和高寒草甸样地中分别随机取0~20 cm土样50个,并分析了这些土样的土壤性状。利用SPSS(1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个样地的各种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甸样地的粘粒含量、Ptotal、Ntotal、ORG、Pavail、Navail、Kavail的含量都高于灌丛样地,且两样地速效养分差异极显著,但草甸样地土壤的ORG、Navail、Kavail的变异系数(CV)却明显小于灌丛样地,特别是Kavail的CV值,灌丛样地比草甸样地高出了53.37%;相关分析还表明,相对于草甸,灌丛样地中各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说明灌丛对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异质性有明显的影响,其存在降低了草甸土壤养分的均值含量并增强了土壤养分的变异性和侵蚀潜力,不利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贵金属矿床勘查进展及其主要类型、主要成矿时代、主要矿集区等的分析与归纳,总结了中国金矿床、银矿床和铂族元素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并提出它们各自的找矿方向。中国金矿床类型多,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集中在胶东、辽东、华北地台边缘、小秦岭、阿尔泰、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台湾和东南沿海、滇黔桂、陕甘川及长江、黑龙江等主要水系的上游,金矿的找矿方向包括:①老矿区的"探边摸底"和"攻深找盲";②新矿集区的典型研究与采选冶技术改进;③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将使相当多的表外矿变为当前可开采的矿床;④新区勘查;⑤加强成矿系列、成矿体系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以理论指导找矿并综合评价。中国银矿以伴生银矿为主,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均可容矿,造山带和盆地区的构造破碎带尤其值得重视。当前需要加强对锰矿区含银性和Mn异常区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区断裂带与Mn、Ag化探异常吻合地区,应该综合评价。中国铂族元素矿床可以分为岩浆型、沉积型和热液型三大类,可形成于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代,至少构成8个重要成矿远景区(带),重点放在康滇地轴和二叠纪末期峨眉地幔柱影响到的地区,但华北地台老基底中的原生矿及其周边的砂矿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9.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一轮资源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盖型等三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10.
Comparison of the Ordovician-Carboniferous Boundary Between Korea and N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orrel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re is a great hiatus between Ordovician and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geolog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both regions, two sections in the Western Hill near Beijing in NE China and several section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ir geologic boundaries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Paleozoic strata to compare thei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 four sites in the two sections in the Western Hill near Beijing were examined their contact relations. The Hui Yu section is the same horizon where one site is top of a quarry hill and the other of down hill. Mid-Carboniferous Qingshuijian Formation rests on the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Limestone beds are more commonly intercalated with shale and sandstone at site 2 of the Hui Yu section, while at site 1, conglomerate beds are dominant. Site 1 of the Se Shu Fen section shows eroded and concealed karst topography and conglomerate beds are intercalated within shale beds. Silurian and Devonian strata are absent in these area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most O-C contacts occur between Ordovician limestone formation and Carboniferous strata, although Silurian strata occur beneath the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the Jeongseon area and Pyeongnam Basin. Most contact relations are parallel unconformity and angular unconformity is rarely seen. The O-C relations in both regions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Korean Peninsula was located near or belonged to the Sino-Korean paraplatform during Paleozoic ti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