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特点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傲  赵元艺 《盐湖研究》2016,24(3):24-29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盐湖资源分布区,区域内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盐地和羌塘高原,具集中带状分布、资源储量巨大和共生特色资源三大特点。柴达木盆地盐湖总体上以富含钾、镁、硼、锂、钠为特点,称为钾镁盐湖;羌塘高原盐湖以贫钾,富含硼、锂、铯等为特点,称为特种盐湖。  相似文献   
92.
93.
94.
黄河上游玛曲草原湍流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湍流运动是大气最基本的运动特征,是大气能量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利用玛曲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特征、湍流动能及湍流强度等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无量纲化的风速脉动σu/u*,σv/u*,σw/u*与稳定度z/L符合1/3次方规律;大气处于中性层结时,在近中性条件下,无量纲化风速方差σu/u*,σv/u*,σw/u*分别趋于常数A=3.42,B=3.34,C=1.02;无因次化温度脉动方差σT/|T*|和湿度脉动方差σq/|q*|与稳定度z/L的变化都比较离散,基本上不能拟合出-1/3次方规律。湍流动能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白天比夜间明显,相比之下,夜间湍流动能较小,且随风速的增大比较缓慢;湍流动能随稳定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稳定度近中性时湍流动能取得最大值。湍流强度Iu,Iv,Iw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风速在0 m/s5 m/s时,湍流强度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5.
相位噪声是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反映雷达系统的相干性.为了透彻理解天气雷达相位噪声指标的物理意义,归纳了天气雷达相位噪声指标异常的排查分析方法,以指导天气雷达机务人员测试排查天气雷达相噪指标异常故障.在深入分析相位噪声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相噪指标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对可能影响雷达系统相位噪声的各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一种天气雷达相噪指标异常的排查分析方法,河源天气雷达相噪超标的故障排除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
彭莉莉  邓剑波  谢傲 《湖北气象》2020,39(2):201-206
利用南岳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上的3个气象观测站2015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南岳山降水日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山底到山顶总降水量逐渐增加,存在3个降水峰值时段,分别在清晨、午后和傍晚,清晨雨量峰值主要由该时段降水频次较高所致,午后与傍晚雨量峰值主要与该时段降水强度较大有关,山顶高山站与山底站降水量差异主要体现在午后与傍晚时段;小时最大降水量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山底站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段较分散,山腰和山顶高山站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时段;持续时间小于等于6 h的短持续降水频次多于持续时间大于6 h长持续降水频次,其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长持续降水过程多出现在凌晨至中午,其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大于短持续降水。  相似文献   
97.
海相沉积物中自生沉积碳酸盐相的微量元素携带极为丰富的原始地质信息,然而海相沉积物中碳酸盐相的测定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方法.本文以修正的Tessier七步提取流程为基础,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为检测手段,针对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组分中V、Cr、Co、Ni、Sr五种微量元素建立了分级提取方法.实验以海相沉积物样品和标准物质作为参考样品,对比了NaAc和EDTA提取碳酸盐相的效果.结果表明,NaAc不能完全提取出沉积物碳酸盐相中的微量元素;EDTA可以较好地提取自生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中的微量元素,但是由于其络合能力太强还会提取有机物结合态的金属元素.本研究确定的分级提取方法是:首先用中性盐NaC1去除离子交换态,然后用提取专一性较强的焦磷酸钠(pH =10)去除有机态,再用EDTA提取仅自生海相沉积物的碳酸盐相.方法精密度(RSD)均<5%,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5~ 4.3 ng/g之间,回收率在88.0% ~ 101.6%之间,方法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地球化学样品形态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8.
格陵兰伊犁马萨克铌-钽-铀-稀土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稀有元素资源,特别是稀土元素(REE)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位于格陵兰岛西南部可凡湾(Kvanefjeld)的伊犁马萨克杂岩体(Ilimaussaq complex)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稀土矿富集地,仅次于我国的白云鄂博稀土矿。该矿床储量大,且重稀土所占比例高。该杂岩体以其独特的过碱性岩(agpaitic rocks)组合和超过225种稀有矿物而闻名于世,其中有11种矿物目前在世界其他地方并未发现,为该杂岩体所独有。伊犁马萨克独特的地质背景、极大的矿床价值以及独特的岩石矿物组合等无不吸引着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基于前人对伊犁马萨克的研究,从产出环境、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99.
海表面盛行风背景下大气对黑潮海洋锋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傲  徐海明  徐蜜蜜  马静 《气象科学》2014,34(4):355-364
采用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应用高通滤波等方法,研究了春季不同海表面盛行风背景下,东海黑潮海洋锋区附近的海气关系。观测分析表明:在东海,春季3种不同海表面盛行风条件下海表面温度与海表面风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大气对海洋锋的响应在3种不同盛行风条件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西北盛行风和东南盛行风背景下,即当风向垂直于海洋锋由冷侧(暖侧)吹向暖侧(冷侧)时,海表面风的辐散(辐合)出现在海洋锋上空。同时,海洋锋对海平面气压(SLP)、降水和对流活动的影响较弱,表明大气对海洋锋的响应主要局限在大气边界层内。在东北盛行风背景下,即当风平行于海洋锋时,在海洋锋的暖(冷)水侧上空为海表面风的辐合(辐散),并与SLP的异常低(高)值相对应,主要雨带出现在黑潮暖舌上空。无论从总降水还是层云、对流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来看,盛行东北风时,海表面温度对其上雨带的影响最为明显。分析结果还表明,在不同盛行风背景下,海洋锋附近的海气关系由不同的物理机制在起主导作用。当盛行平行于海洋锋的东北风时,主要由SLP调整机制起作用;而盛行垂直于海洋锋的西北风时则主要由垂直混合机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0.
High‐P metamorphic rocks that are formed at the onset of oceanic subduction usually record a single cycle of subduction and exhumation along counterclockwise (CCW) P–T paths. Conceptual and thermo‐mechanical models, however, predict multiple burial–exhumation cycles, but direct observations of these from natural rocks are rare. In this study, we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this complexity of subduction channel dynamics from a fragment of Middle‐Late Jurassic Neo‐Tethys in the Nagaland Ophiolite Complex, northeastern India. Based on integrated textural, mineral compositional, metamorphic reaction history and geothermobarometric studies of a medium‐grade amphibolite tectonic unit within a serpentinite mélange, we establish two overprinting metamorphic cycles (M1–M2). These cycles with CCW P–T trajectories are part of a single tectonothermal event. We relate the M1 metamorphic sequence to prograde burial and heating through greenschist and epidote blueschist facies to peak metamorphism, transitional between amphibolite and hornblende‐eclogite facies at 13.8 ± 2.6 kbar, 625 ± 45 °C (error 2σ values) and subsequent cooling and partial exhumation to greenschist facies. The M2 metamorphic cycle reflects epidote blueschist facies prograde re‐burial of the partially exhumed M1 cycle rocks to peak metamorphism at 14.4 ± 2 kbar, 540 ± 35 °C and their final exhumation to greenschist facies along a relatively cooler exhumation path. We interpret the M1 metamorphism as the first evidence for initiation of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from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Indus‐Tsangpo suture zone. Reburial and final exhumation during M2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material transport in a large‐scale convectiv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as the latter evolves from a warm nascent to a cold and more mature stage of subduction. This Neo‐Tethys example suggests that multiple burial and exhumation cycles involving the first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presently kn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