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8篇
  免费   1085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测绘学   490篇
大气科学   939篇
地球物理   1259篇
地质学   3349篇
海洋学   784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600篇
自然地理   662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443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joint probability function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and cumulative absolute velocity (CAV) for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from Taiwan. First, a total of 40,385 earthquake time historie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Then, the copula approach is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model the joint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GA and CAV.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PGA‐CAV empirical data and the normalized residual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GA and CAV. For both the PGA and CAV empirical data and the normalized residuals, the multivariat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composed of two lognormal marginal distributions and the Gaussian copula provides adequat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GA‐CAV joint distribution observed in Taiwan. This finding demonstr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conventional two‐step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empirical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of multipl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rom the copula viewpoint.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2.
淮南采煤塌陷湖泊浮游植物优势种的营养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淮南潘谢矿区选取3个营养盐结构差异较大的塌陷湖泊,于2014—2015年4个季度分别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进行调查,选取3个湖泊中的优势种(属)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链形小环藻(Cyclotella catenata)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N)、磷(P)浓度梯度进行营养动力学培养实验,并结合Monod方程,获得3个藻种在不同营养盐限制下的营养动力学参数.N限制下具尾蓝隐藻、小环藻和伪鱼腥藻的最大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66 d~(-1)、1.66 mg/L;0.37 d~(-1)、1.06 mg/L;0.71 d~(-1)、2.26 mg/L;P限制下它们的μmax和Ks则分别为:0.51 d~(-1)、0.023 mg/L;0.31 d~(-1)、0.035 mg/L;0.90 d~(-1)、0.015 mg/L.综上所述,在N充足时,伪鱼腥藻能够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同时在P限制情况下易成为优势种,从营养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其在塌陷湖泊中占据优势的营养盐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沉陷区水域开发利用和营养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通过一维静电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电子束流不稳定性,其中束流电子的温度远大于背景电子的温度.结果发现,所激发的波动主要是电子声波,波动的演化经历了线性增长和非线性饱和两个阶段.在非线性饱和阶段,由于电子声波相速度随频率是变化的,它可以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将背景比较冷的电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此外,还研究了束流电子的温度、束流电子和背景电子的相对密度以及束流电子的漂移速度对电子束流不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通过镜下鉴定,结合电子探针分析、X衍射分析等,总结了研究区各金矿床(点)的矿物物性、成分、分布等特征。矿物学的研究表明,整个成矿过程和构造动力变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在耳石核心及相邻处为低值区(5.86±0.92);3段Sr/Ca高值区分别为近核心部(7.88±1.28)、第1龄处(9.44±1.82)及耳石边缘(7.91±1.38);揭示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波动表现为耳石核心处(7.72±0.97)高于其余部分,反映了鮸鱼孵化及初期发育阶段可能生活在高盐度生境,而当龄鱼随后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低的生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6.
唐铁桥  黄海军  尚华艳 《海洋学报》2010,32(9):6003-6008
基于跟车模型的特点,提出了跟车模型的动能变化公式,利用该公式研究换道概率对各车辆动能的影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换道概率和相对速度对各车辆动能产生较大影响,但换道概率和相对速度会分别降低其动能变化频率和幅度.此外,系统增加的平均动能会随着系统最大换道概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7.
自动表面船用于岛礁水深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礁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其附近水深的调查手段却不充分。比较了几种水深测绘手段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小型自动表面船用于岛礁水深测绘。该表面船底部安装声学测深仪,具备自动定位、导航与运动功能;其尾部安装两个电动推进器提供动力,通过独立控制两个推进器的转速,可实现船体的前进、后退和转向;利用无线电与岸基单元进行数据通讯。根据不同水深测绘条件,该船可以用三种控制方式进行水深测量: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自主控制。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岸基单元,并自动存储于船载存储单元。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自动表面船测量系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8.
A bio-optical dataset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8?C2007 period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YECS) was used to provide alternative empirical ocean-color algorithms in the retrieval of chlorophyll-a (Chl-a),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and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t 440 nm (ag440). Assuming that remote-sensing reflectance (Rrs) could be retrieved accurately, empirical algorithms for TChl (regionally tuned Tassan??s Chl-a algorithm) in case-1 waters (TChl2i in case-2 waters), TTSM (regionally tuned Tassan??s TSM algorithm), and Tag440 or Cag440 (regionally tuned Tassan??s or Carder??s ag440 algorithm) were able to retrieve Chl-a, TSM, and ag440 with uncertainties as high as 35, 46, and 35%, respectively. Applying the standard SeaWiFS Rrs, TChl was not viabl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YECS,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accurate SeaWiFS Rrs retrieval because of imprope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TChl behaved better than other algorithms in the turbid case-2 waters, although overestimation was still observed. To retrieve more reliable Chl-a estimates with standard SeaWiFS Rrs in turbid water (a proxy for case-2 waters), we modified TChl for data with SeaWiFS normalized water-leaving radiance at 555 nm (nLw555) > 2 mW cm?2 ??m?1 sr?1 (TChl2s). Finally, with standard SeaWiFS Rrs, we recommend switching algorithms from TChl2s (for case-2 waters) to MOCChl (SeaWiFS-modified NASA OC4v4 standard algorithm for case-1 waters) for retrieving Chl-a, which resulted in uncertainties as high as 49%. To retrieve TSM and ag440 using SeaWiFS Rrs, we recommend empirical algorithms for TTSM (pre-SeaWiFS-modified form) and MTag440 or MCag440 (SeaWiFS Rrs-modified forms of Tag440 or Cag440). These could retrieve with uncertainties as high as 82 and 5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东海频现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网捕获(吨级规模以上),引起了对衰退中的野生大黄鱼资源保护的担忧。为查明东海野生大黄鱼洄游规律,本文根据2020−2022年在浙江近海产卵场和外海越冬场采集的不同批次野生大黄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测定耳石微化学元素,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大黄鱼群体进行了划分,结合耳石的年轮特征,研究大黄鱼群体的栖息生境,推测大黄鱼洄游路线。结果表明,Ba/Ca $\leqslant$0.004 2时可以判定为海洋栖息生境,Ba/Ca $\geqslant$ 0 .008 1时可以判定为河口栖息生境,0.004 2 < Ba/Ca< 0.008 1时可以判定为混合栖息生境。根据该阈值范围,判定本次采样的大黄鱼的5种生境类型:(1)近海产卵,近海混合水域短暂栖息类型(占22.2%);(2)近海产卵,阶段性往复混合生境栖息类型(占15.6%);(3)近海产卵,河口水域育幼索饵,外海越冬栖息类型(31.1%);(4)河口产卵、混合水域育幼,外海越冬栖息类型(6.7%);(5)近海混合水域短暂产卵,绝大部分时间海洋生境栖息类型(24.4%)。对所有样本的Ba/Ca核心、峰值和边缘值进行PCA,5种栖息类型的样本均匀分布在第一轴的两侧,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生境中的G1、G2和G5,以及受陆源影响较大的G3和G4。同时,PCA结果同时也显示,5种类型样本均会近同步地在近海岛礁处出现,这表明外海、近海和河口的群体由于洄游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混合,说明了舟山岛礁水域对大黄鱼产卵育幼的重要性。本研究为东海大黄鱼近海产卵场、索饵场和外海越冬场之间洄游履历,以及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为进一步研究海带自然病烂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引入了高等植物抗病研究中常用的3个指标:苯丙氨酸转氨酶(phenylalanina ammonia—ly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多酚。在实验生态条件下,对三者在海带病烂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带幼苗由健康到病烂的过程中,海带PAL活性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多酚含量为下降趋势。经相关性分析,PAL与多酚相关性不显著,而PPO与多酚显著负相关(r=-0.619,p=0.014)。结合前期工作认为,SOD和PPO的联合表现可作为指示海带病烂发生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