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455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92.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坡带表现最为明显.通过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平衡剖面技术、盆地模拟、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  相似文献   
93.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协议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的转让与升级,在发展中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巴厘路线图"中的重要议题,在对国际技术协议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评价了国际技术协议内在的价值与局限性。最后对国际技术协议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国际技术协议应当着眼于通过促进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推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内更深层次的南北合作,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技术协议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
95.
96.
The effects of wind-driven rain (WDR) on sand detachment were studied under various raindrop obliquities. Results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ompressive stress on sand surfaces for a two-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set-up in a wind tunnel. During experiments, sand particles in splash cups were exposed to both wind-free rain (WFR) and WDR driven by horizontal winds of 6.4, 8.9 and 12.8 m s−1 and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50, 60, 75 and 90-mm h−1 to assess the sand detachment rate (D, in g m−2 s−1). The effects of sand moisture state (dry and wet) on the detachment of different-sized particles (0.20–0.50 and 0.50–2.00 mm, respectively) were also tested. Factorial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shear and compressive stress components evaluated b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kinetic energy flux terms (KEx and KEy, respectively, in J m−2 s−1) along with their vector sum (KEr, in J m−2 s−1) explained the variation in D. Neither sand size nor sand moistu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one although binary interactions of KEr, KEx and KEy with the sand size and three-way interaction of KEx, sand size and moistu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by size-dependent variation in sand compressibility and surface friction related to the total stress field developed by a given partition of shear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of wind-driven oblique raindrops (KEx/KEy).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unit sand detachment rate (Du = D/KEr = g J−1) with rain inclination (α, in degrees) better revealed the effect of WDR obliquity on Du that further changed with sand size class and moisture state. Final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ing stress field differentiable by the oblique raindrop trajectories of the experiment over sand surfac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non-cohesive particle detachment rates, to some extent interacted with size-dependent compressibility and interface shear strength of sand grains.  相似文献   
97.
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基于断层最短距离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对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烈度分布进行快速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实际烈度图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可以在地震正式速报后1分钟内得到地震烈度分布的快速评估结果,时效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应急指挥和救援工作提供参考;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计算结果比较理想化,在大致范围上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在重灾区范围上与此次实际结果存在偏差;基于断层最短距离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的PGV-v_(S30)计算结果较青海地震烈度衰减模型更为精细,在高烈度区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相较于冉洪流等研究的地表破裂与震级的经验关系,Wells等研究的经验关系在本次地震中的适用性更好。文章研究结果在此次实际地震应急响应中进行了应用,为政府应急指挥决策和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8.
板山坪岩体是北秦岭二郎坪群中的侵入岩。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对该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以及矿物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板山坪岩体岩性组成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内部存在暗色包体。本次研究获得板山坪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42.7~432.2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36.8~432.7 Ma,暗色包体锆石U-Pb年龄为437.6 Ma。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2 737~0.282 736,εHf(t)值集中分布在8.4~9.4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在876~832 Ma之间。石英闪长岩结晶温压分别为673 ℃~745 ℃和0.19~0.54 GPa,花岗闪长岩结晶温压分别为657 ℃~730 ℃和0.48~0.96 GPa,暗色包体结晶温压分别为680 ℃~734 ℃和0.69~1.65 GPa。综合分析认为板山坪岩体为复式岩体,两期结晶年龄分别为496~487 Ma和442~432 Ma。岩石来源于地幔分离出来的新生下地壳。  相似文献   
99.
成矿预测:从二维到三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已从定性发展至定量,从二维拓展到三维。近十年来,随着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推进,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也已逐步走向成熟。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二维成矿预测研究的现状,同时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三维成矿预测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做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多个地区已相继开展了三维成矿预测工作,并成功圈定多个深部找矿靶区,相关成果为深部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三维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矿预测,三维成矿预测往往受限于三维预测信息的缺乏。如何更好的挖掘二维数据在深度方向的指示能力,将二维数据推演至三维环境,利用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数据挖掘、充分发挥已有数据的内蕴信息将在未来推动三维成矿预测理论的深入发展,提高三维成矿预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00.
受构造作用控制,辽河西部凹陷清水洼陷沙三段页岩沉降-沉积中心发生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明显迁移,表现为欠补偿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同步迁移。从湖盆中心向陆方向,清水洼陷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深湖-半深湖-浅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类型,对应形成了从Ⅰ、Ⅱ到Ⅲ型的干酪根分布。与此对应,页岩中的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递次增多,而黏土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反映为沉积相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条件和矿物成分的控制作用。在深大断裂控制下,页岩沉积剖面表现为向西减薄的楔形,TOC从中心处的最大值向外逐渐降低,成熟度Ro介于0.5%~2.0%,为页岩油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富集条件。在现今埋深状态下,洼陷区页岩一般处于热成熟生油阶段,埋深较大的局部地区可达高成熟阶段,进入页岩气为主状态,形成“下气上油”的生烃格局。沙三段页岩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出现了大量定向排列的片状伊利石。在4 000 m以深的页岩中,伊蒙混层比小于15%,发育了多种孔隙类型,伴生黄铁矿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孔隙度一般为0.7%~3.5%,8~35 nm的页岩孔隙直径所占体积最大。高精度含气量解析结果表明,双兴1井沙三段页岩含气量为1.6~5.44 m3/t,随着页岩储层成岩裂缝增加,页岩含气量不断增加。总含气量、吸附含气量与TOC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总含气量增加速度较吸附气增量速度更大,这与有机质生油气产物关系密切,与溶解态天然气的存在也不无关系。有机质类型多样、油气共生、含气量较大且下气上油,形成了辽河清水洼陷特色的页岩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