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1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816篇
测绘学   392篇
大气科学   706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2040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21.
遥感技术在华北地台北缘超基性岩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孙中庆,李银海(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三河燕郊101601)关键词超基性岩、遥感技术、华北地台研究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区内大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均...  相似文献   
922.
位于三江南段双江勐库地区的临沧花岗岩,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碱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勐库热水塘附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发现了与其紧密共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本文对暗色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暗色闪长岩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0.9±1.2Ma,与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229.2±0.8Ma)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二长花岗岩富K2O和Na2O,Na2OK2O,富Al2O3,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17;闪长岩K2O和Na2O含量中等,Na2OK2O,富Al2O3和Mg O,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0.77。二者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均具有相对较高的Mg#(黑云二长花岗岩30.50~61.41;闪长岩58.58~67.34)。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96×10-6和11.21×10-6)小于闪长岩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7.62×10-6和75.68×10-6)。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很可能与地幔流体作用引发的地壳部分熔融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陆陆碰撞-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保山地块与思茅地块在230Ma已经进入了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923.
东川铜矿硅质角砾40Ar-39Ar定年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探索热液成因含微量钾矿物^40Ar-^39Ar定年的最佳实验方案,从而获得可信的成矿年龄,本文进行了东川落雪铜矿稀矿山段落雪组角砾状矿石硅质角砾流体包裹体及其固体粉末的^40Ar-^39Ar对比实验;先采用真空击碎技术提取硅质角砾(CD-5-2)的流体包裹体进行^40Ar-^39Ar分析,接着对击碎后的固体粉末样品进行常规的^40Ar-^39Ar阶段加热分析(170~180℃)。与以往样品的流体  相似文献   
924.
姚敬金  孙鸿雁 《物探与化探》2005,29(6):I0005-I0006
1会议概况 由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联合主办,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福建省地质学会赞助,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承办的“勘探地球物理2005学术交流会”暨“全国物探院(队)长座谈会”,于2004年10月31—11月2日在福州召开,与会代表180人,分别来自国土资源、煤炭、水电、铁道、交通、建设、核工业、石油、电子、院校、研究院(所)、仪器厂、  相似文献   
925.
古近纪敦密断裂带上分布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群。根据盆地间构造-沉积充填、岩石组合和油页岩赋存特征,初步确认盆地群中油页岩沉积于湖盆鼎盛阶段,均形成于古近系始新统路特阶。盆地群间油页岩矿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由西南向东北,油页岩厚度逐渐变小,其沉积环境由深湖到半深湖,再到湖沼,而有机质来源则由湖泊生物为主,到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向来源,过渡为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结合含油页岩层系形成于同一时期和相似的古气候背景下,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作用是影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可容纳空间大的湖盆利于巨厚油页岩的形成,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少、陆源碎屑供给的增多,油页岩厚度减薄,分布也变得相对局限。深湖和湖沼成因油页岩品质较好,半深湖油页岩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26.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深层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部地区深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首先是通过实施三维地震勘探和原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为落实深层构造和研究深部储集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保障,其次是深层钻探程度较低,但油气显示良好,预示了深层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文章从研究资源背景和区带地质条件出发,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深层烃源岩分布,储集层性质,盖层条件,圈闭类型和油气运聚方式,客观地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和重点勘探目标,同时指出,由于资料精度不  相似文献   
927.
孙建中 《地质论评》2010,56(6):838-840
汶川地震的伤痛尚未抚平,玉树地震的灾难又接踵而至,叫人好不揪心!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我又一次因不能为地震预报出谋划策而愧疚.唐山地震后我曾在学院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做过一次呼吁,汶川地震后我又写了一篇短文<地震预报的关键在于监测断层>(孙建中,2009)进行呼吁,现在,玉树地震又一次刺痛了我,我还要呼吁!呼吁有关人士把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推向正确的高速轨道上去.  相似文献   
928.
目前,国内外对于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能力多从温湿廓线等二级产品级进行考察,其误差包含反演算法和硬件系统两部分的贡献,不易区分。为直接考察硬件系统的观测性能,试验将评估对象前移,直接对一级亮温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利用2016年1月-2018年3月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4台地基微波辐射计和业务探空的同址观测数据,以探空数据输入MonoRTM辐射传输模型得到的正演亮温为参考,考察不同天气、不同季节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国产与进口设备观测亮温的准确性相当。4台地基微波辐射计实测亮温与模拟亮温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基本超过0.9,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晴空条件下,实测亮温较模拟亮温均方根误差平均为2.08~3.75 K;德国辐射计亮温偏差最小,各通道平均偏差为1.08 K,均方根误差平均为2.08 K。亮温偏差在冬季最小,夏季达到最大。建议提高定标准确度并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亮温准确性,谨慎使用降水期间辐射计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929.
辽河流域属于气候变暖较为显著区域,增温幅度比全球和全国的增温幅度都要高。同时辽河流域也是水资源较为匮乏且需求量大的地区,因此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问题也更值得关注。基于长期历史观测气象水文数据和未来不同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资料,建立评估气候变化与径流量的关系,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可能影响,为辽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河流域气温为持续上升趋势,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变化;辽河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具有较为一致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特征,年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数达到0.6以上。日降水量与径流量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发生后次日且为大雨降水等级(即日降水量≥25 mm)时,两者相关系数可高达0.85;敏感性试验和模式模拟试验表明,径流量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降水增加(减少)、气温降低(升高),则径流量增加(减少);在未来RCP8.5排放情景下气温升高趋势最为明显,未来径流量也为显著增加趋势;RCP2.6排放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最小,未来径流量也表现为无明显增减趋势;RCP4.5情景下,气温增加的幅度居中,未来径流量则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30.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麓坡地进行不同海拔的土壤植被的整体双向移地实验,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植被移植后土壤因原生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部分移植后在海拔3 600~3 800 m处略有下降;土壤全氮变化比较复杂.从不同高度移植到各海拔后,除从海拔3 400 m移到各海拔的土壤碳氮比先升高后降低外,其它3个高度移植后土壤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受气候影响和原生植被类型差异,土壤碳、氮及碳氮比波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