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水口水库地震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位于福建省闽江中游的水口水库,自1993年3月蓄水以来,诱发了一系列水库地震。研究表明,这些地震具有国外一般水库地震的共同特征;库区为少震弱震区,地质构造并存在活断层;震源浅,震不集中;地震与水位变化相关性好等。此外,还具有b值偏低,水位或降引发地震特别敏感等个别特怀。  相似文献   
232.
针对传统图像的质量评价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无参考模糊图像评价模型。通过测量梯度图像的梯度边缘信息,来评价模糊退化图像和带有模糊效应的复原图像,实验表明:利用本测度所得到的模糊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测度较准确地反映了人,对模糊图像质量的主观感受,对于带有模糊效应的复原图像的评价结果也较为符合主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33.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在冀西石湖金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黄铁矿热电性测量方法在石湖金矿找矿实践中的应用。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可分为4个阶段。热电性测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黄铁矿的导型组合从Ⅰ=〉Ⅳ成矿阶段的变化为P〈N=〉P≥N=〉P〉N=〉P≤N;在矿化地段,由上而下,αP减小,αN增大;P%减小,N%增大;用电导型分布(P%)和αP均值所作矿物学填图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从中可以取得有关黄铁矿的形成温度、矿体的相对埋深、矿体特征,深部远景等标型信息。  相似文献   
234.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中等分辨率模式版本BCC-CSM2-MR开展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 首先利用辽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模式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然后分析了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下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模式能较好的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月、季、年变化, 模拟的气温较观测气温偏低, 模拟的降水略偏多; 模式对秋季和冬季气温的模拟性能明显优于夏季和春季, 对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辽河流域气温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以及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形势, 较好地模拟出辽河流域冷暖中心位置, 模拟的降水偏少地区位于辽河流域水系稀疏地区。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 未来辽河流域气温、降水基本呈增加趋势, 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情景气温增幅均表现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 冬季和春季增温幅度较大, 夏季降水量增幅最显著。随着排放情景升高, 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增幅持续增大, 显著增温地区集中于辽河流域东北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预估降水的增幅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降水增加大值区位于辽宁西部; 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幅自西向东逐渐递减, 降水增幅显著区域位于辽河流域上游的内蒙古和辽宁西部。  相似文献   
235.
敖荣军  李浩慈  杨振  张涛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18-1228
基于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103个县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的自评健康数据,以老年健康率为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测度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老年健康率的高值县区主要是地级市的市辖区,次高值县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域,低值县区则广布于省域边缘。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但随着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程度呈下降态势。武汉城区及其周边为HH类型县区集聚区,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则是LL类型县区集聚区。总体上看,湖北省老年健康率的热点区域一直稳定地保持在武汉及其邻近县区,冷点区域也较为稳定地集中于鄂西、鄂东北和鄂东南边缘地区。除历史因素外,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老年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县际差异是湖北省老年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对于促进老年人口健康的区际公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6.
攀西裂谷是中国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中钒钛磁铁矿主要集中在攀枝花、红格、太和、白马等四大矿区。中干沟为红格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将矿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体视为同一大岩盆,受后期断层和正长岩的影响,被分割成了南西部、北东部和东部3个含矿岩体。含矿岩浆侵入期次分为4次小的脉动,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脉动的规模最大,形成的矿体最好。按此认识指导勘探,在东部含矿岩体中有重大发现,西南主含矿岩体的资源量也有较大提升,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矿区内及外围深部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37.
利用雷达回波、探空、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发生在两个592 dagpm副热带高压之间切变区的短时大暴雨,地面冷锋、露点锋以及地形抬升共同触发了对流;前期的逆温层结和高温高湿状态的空气对大暴雨发生有很重要的指示意义;大暴雨发生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明显的的水汽输送;新单体与旧单体的合并指示强降水的开始,降水主要集中在回波开始合并增强到趋于减弱的近2 h内,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大于1.00 kg/m~2的时段每10min降水量基本在10 mm以上。  相似文献   
238.
黏土矿物是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流体水-岩作用的重要产物。本文以岩心光谱扫描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野外地质编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首次对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及远离矿区的88个钻孔超过9 000 m岩心进行了系统的蚀变矿物填图,提取了主要黏土矿物和Fe~(3+)氧化物信息。结果表明,主要产铀层位姚家组原生黏土矿物组合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仅有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它们与松辽盆地北部具有相似特征,是沉积期古气候的响应。而成矿段中,高岭石含量与铀矿物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是成矿流体轨迹的重要指标。原生砂岩的黏土矿物、Fe~(3+)氧化物矿物(化)信息往往呈现成层性或韵律式变化,而经过成矿流体改造的砂岩,其黏土矿物、Fe~(3+)氧化物信息往往呈现"舌状"或"正态曲线状"的突然变化,这些特征可以成为原生砂岩颜色判别和后生成矿流体追踪的重要指标,它们对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The Zafarghand Igneous Complex is composed of granite, granodiorite, diorite, and gabbro that contain many 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s. This complex was...  相似文献   
240.
The Tianyu Cu-Ni sulfide deposit occurs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Central Tianshan Arc in East Tianshan orogenic belt, Xinjiang, NW China. The intrusions consist of gabbro, peridotite, and olivine pyroxenite. The peridotite and pyroxenite are the main host rock for the Cu-Ni ores. Rhenium and osmium isotopic analyses of Ni- and Cu-bearing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eposit have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osmium, and by inference, the sources of ore metals. Sulfide ore samples have Os and Re concentrations varying in the ranges 1.85 to 4.58 ppb and 93.56 to 146.00 ppb, respectively. An initial 187Os/188Os ratio ranges from 0.86 to 1.23 for the ores and the γOs values from 592 to 2227. Osmium isotop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Tianyu intrusion and associated Cu-Ni mineralization has derived from crustal-contaminated mantle melts. The intrusions early show island-arc geochemical signatur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Hulu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along with the Cu-Ni deposit, formed as a result of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in the Early Perm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