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Measurements of dissolved gases have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ground water hydrology, and it is now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total dissolved gas pressure in situ using a probe. Dissolved gas pressure is measured by submerging a headspace volume with a gas-permeable membrane, allowing dissolved gases in the water to equilibrate with gases in the headspace, then measuring the pressure in the headspace with a pressure transducer. Total dissolved gas pressure (TGP) probes have many potential uses in ground water studies employing dissolved gases, including: (1) determining approximate excess air levels, which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recharge; (2) screening wells for air contamination, which can compromise the accuracy of dissolved gas tracer techniques: (3) detecting a trapped gas phas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impede the transport of dissolved solutes and gases; (4) enabling the use of gas-filled passive diffusion samplers for determining accurate dissolved gas concentrations; and (5) determining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CH4 and CO2 when they are known to be highly abundant. Although TGP probes designed for surface water have been available for several years, TGP probes suitable for ground water applications have only recently become available. Herein we present what are,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reported ground water dissolved gas data collected using a TGP probe. We also explain the basic operating principles of these probes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listed.  相似文献   
72.
层序地层学发展的若干重要方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地球科学的“环境化”和“社会化”,层序地展学研究重点及前沿正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其不断向下列诸方向发展:①层序生物地层学;②成岩层序地层学,③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④高频层序地展学,⑤应用展序地层学;⑥模拟层序地层学和⑦勘查居序地展学.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以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上部白云岩为例,对白云岩产出的层序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白云岩在不同钻井中产出的层序特征不同,分别与砂砾岩,粉砂岩,泥岩等互层。在上述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白云岩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其为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发展阶段的产物,是进积准层序的组成单元。  相似文献   
74.
西昌复合盆地层序充填序列与沉积动力演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动力学角度,对西昌复合盆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西昌复合盆地在不同地质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属性,在区域上表现为不同区块具有不同的层序成因格架,显示典型的纵向叠加、横向复合的复式特点。盆地层序充填序列包括2个超层序、5个巨层序、8个一级层序、14个二级层序、76个三级层序以及若干个次一级层序,分别代表2个、5个、8个、14个、76个和若干个相应周期的海(湖)平面变化产物。盆地形成和发展受特提斯洋张力和不同块体边缘聚力的复合控制,其演化经历了褶皱基底固结、被动边缘海盆发展、陆内盆地改造三大阶段,具体包括造山裂谷(Z1)、初始被动边缘(Z2)、稳定被动边缘(∈-P2)、边缘热隆-拉裂(P3)、残余海盆(T1—T2)、周缘前陆(T3-J1)、陆内坳陷(J2-K1)、挤压改造(K2-E1)8个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75.
76.
矿物包裹体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建雄 《矿物岩石》1992,12(2):103-111
矿物包裹体是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被捕获的原始沉积成岩成矿流体介质,对包裹体的研究不但可以提供诸多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含盐度、逸散度、pH值、Eh值、密度、体积等)的重要信息,而且有助于了解沉积成岩成矿流体介质的性质、组分、状态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本文系统介绍并探索矿物包裹体在沉积岩成因、成岩作用、成岩微区分析、成岩条件、成岩环境、成岩演化过程、有机质热演化和沉积盆地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白云岩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白云岩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白云岩化的物质来源、白云岩化环境、白云岩化阶段和白云岩化机理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机理中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的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热液白云岩化和与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白云岩化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8.
众所周知,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划分,而层序划分的关键是有关界面的识别,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包括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层序底界面的识别,这是层序划分的基础和前提。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了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有 9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①古风化壳,②渣状层,③河流回春作用面,④古喀斯特作用面,⑤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⑥盆地内浊流侵蚀面,⑦火山事件作用面,⑧岩性、岩相转换面,⑨上超面。详细讨论了各类型界面的特征,这对于正确识别和划分层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钻井、露头和区域构造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的右江盆地存在多期次的岩溶作用,通常具有1~3个岩溶旋回.这些古岩溶作用主要存在于上二叠统顶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和石炭系顶部,其次是泥盆系的顶部.古岩溶作用的发生与黔桂运动、紫云运动、东吴运动等所形成的层序界面和低位体系域密切.研究区存在包括风化、区域性大气淡水溶蚀、区域性白云岩化、区域性古岩溶、区域性去白云岩化和区域性淡水胶结充填等6种岩溶作用的层序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0.
选择伊朗中部、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近20条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完整地层剖面,系统采集Soltanieh组、Barut组、Zaigun组、Lalun组及Mila组古地磁样品960件.经测试和对比获得结论:Soltanieh组记录的地磁极性带为反向,Barut组-Lalun组为正向,Mila组又为反向.此成果完全可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OS)1989年建立的全球地层极性柱中相应时代的极性带对比.计算得出5个地层组的古地磁南极位置.古地磁研究表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伊朗全境均属稳定地块,处于赤道南侧约16°的低纬度区.此期间似无大幅度转动和纬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