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9篇 |
免费 | 554篇 |
国内免费 | 11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6篇 |
大气科学 | 482篇 |
地球物理 | 2242篇 |
地质学 | 2494篇 |
海洋学 | 701篇 |
天文学 | 236篇 |
综合类 | 250篇 |
自然地理 | 4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329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55篇 |
2008年 | 308篇 |
2007年 | 298篇 |
2006年 | 311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19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62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78篇 |
1993年 | 231篇 |
1992年 | 176篇 |
1991年 | 235篇 |
1990年 | 188篇 |
1989年 | 171篇 |
1988年 | 170篇 |
1987年 | 134篇 |
1986年 | 76篇 |
1985年 | 112篇 |
1984年 | 92篇 |
1983年 | 75篇 |
1982年 | 57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77篇 |
1964年 | 30篇 |
1960年 | 19篇 |
1959年 | 34篇 |
1958年 | 34篇 |
1957年 | 3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Ubendian造山运动影响了中非东部很大区域,它产生于早元古代期间,在马拉维、坦桑尼亚、扎伊尔和赞比亚境内发育成一条主要呈NW—SE向特征的带。在东北部的沙巴(扎伊尔),常见到新鲜的、保存完好的、裸露的Ubendian侵入岩和火山岩,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深成—火山杂岩研究结果,显示出3个岩浆旋 相似文献
72.
采自西德Eifel东Laachef Sce晚第四系具不同成份分带的火山碎屑岩层的二十六个全岩、七个基质和五十三个单矿物样品用中子活化仪器进行了分析。这些资料表明喷发前Laacher See岩浆房内的化学变化与其它资料导出的一致。岩浆房顶部是高度分异的晌岩,底部是富含铁镁质的响岩。一些不相容元素如Zn、Zr、Nb、Hf、U、LREE和HREE在顶部相当富集,而相容元素如Sr、Sc、Co、Eu强烈地亏损。中等可溶元素Ta和一些MREE在中间层位被耗损。全岩和基质资料表明,响岩溶体在化学成分上的分带性与斑晶含量无关。混染岩(响岩—碧玄岩)中相容元素的丰度最大。所有元素(除Rb外)对于浮岩地层层位来说,都出现连续的成份变化。依据这些资料我们能划分出三个主要的单元:早期喷出的高度分异岩浆,发生演化的响主体和作为最终产物的铁镁质响岩。九个矿物相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K)的巨大变化就地层层位而论不能用常规的机制进行解释。我们假定响向岩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明显变化由结晶作用控制着分异作用,而分异同时和(或)之后的液—液两相分异作用所控制。这又引起了斑晶和主岩基质之间不平衡。所以分配系数不同于平衡分配系数,相当于后期结晶作用总和。不同于基质成份。这样,就能利用△K—△M图(K的变化相对于M的变化关系图)讨论变化的分配系数K和基质M之间的关系。这个图的不同部分与不同参数有关(T、P、聚合作用,杂岩建造,分带岩浆柱中的平衡结晶作用晚期结晶作用和非平衡效应),这些参数能大体说明分配系数变化的原因。△K—△M图能够区别由分异岩浆系统产生的天然火山岩中影响分配系数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3.
1、冷害发生地带:(略)2、冷害的类型和减产因素(1)冷害的定义作物有各自的生育适温,当作物生育期温度低于适温时,就会发生生育受抑制或生理障碍,其影响如何因生育期和冷温强度而异。在生理学上由冷温引起的生理障碍都是冷害,但在农业上当它成为抑制作物生育或生理障碍的原因,作为最终目 相似文献
74.
印度西南夏季风爆发与高层大气前期的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层大气的前期状态是通过58—78年,700mb、100mb四月逐日各层参数值的分析取得的。在季风爆发的基本预报上,以某些相关密切的因子作为基础,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预报日期和季风爆发日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Ar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measures compliant to other ecological indicators in assessing ecological stat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las F Patrício J Marcos C Pardal MA Pérez-Ruzafa A Marques JC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6,52(7):817-829
Assessing the ecological status, a concept implemented in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EC, 2000.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2000/60/EC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field of water policy PE-CONS 3639/1/00, p. 72],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of methods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levels of ecological quality. The 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has been used as tool in this context, and we tested the robustness of Taxonomic Distinctness measures applying it in different scenarios (estuarine eutrophication, organic pollution, and re-colonisation after physical disturbance), analysing simultaneously its compliance to other types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Results show that, in most of the case studies, only Total Taxonomic Distinctness was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disturbed situations. Other Taxonomic Distinctness measures have not prov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ecological indicators (Shannon-Wiener, Margalef, and Eco-Exergy indices). Therefore, this approach does not seem to be particularly helpful in assessing systems' ecological status with regard to the WFD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