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9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822篇
测绘学   207篇
大气科学   407篇
地球物理   1580篇
地质学   1856篇
海洋学   527篇
天文学   178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91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58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78篇
  1983年   64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53篇
  1979年   13篇
  1964年   19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17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彭县-灌县断裂亦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在前期对龙门山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进行了多次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合作考察,重点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和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利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研究了的地表破裂地貌错位、构造组合和运动学,已实地测得地表破裂数据70余组(其中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数据20余组)。文章以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彭县-灌县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主要测量了彭州磁峰、白鹿、绵竹金花和汉旺等地的地表破裂,标定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该地表破裂南西起于彭州磁峰,向北东延伸经白鹿、绵竹金花至绵竹汉旺,全长约 40~50km。地表破裂带沿彭县-灌县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单个破裂长度在几米到500余米不等,破裂带切割了多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包括山脉基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公路、桥梁等,同时也使道路发生拱曲、破坏和桥梁垮塌或移位。其以脆性破裂为特征,以逆冲-右旋走滑为特点,断面倾角较陡,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垂直位错介于 0.39~2.70m之间,水平位错介于 0.20~0.70m,平均垂直位错为1.6m,平均水平位错为0.6m; 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彭州白鹿镇,其中最大垂直断错为 2.7±0.2m,最大水平断错为 0.7±0.2m。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量之间的比值为2 ∶1,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不仅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而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显示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具有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的破裂性质。其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相比较,该断裂的地表破裂程度远小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程度,主要表现在地表破裂的长度较短,垂直位错和水平位错也相对较小,而且为以逆冲作用为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彭县-灌县断裂与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的平面组合样式显示为两条在平面上近于平行的北东向地表破裂带,其间由一条南北向的次级地表破裂带(小鱼洞断裂)将它们相连结,地下破裂面的剖面组合样式显示为叠瓦状,并在汶川地震震源附近或震源的上方相连的,是同“根”的。  相似文献   
122.
本文阐述了三种用偶极测井资料分析各向异性的方法,并将三种方法应用于超声波偶极测井资料,它们以各种异性介质中弯曲波的分裂现象和那些类似于VSP数据处理中得到的技术为基础。实验室测定的偶极数据被用来模拟弯曲波在横向各向同性地层中的传播。并被用来检测和比较上述三种方法。实验室数据的振幅和质点运动分析表明;只有快弯曲波的极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快波主方向一致。慢波比快波容易激发得多,振幅也强很多,但易受干扰并  相似文献   
123.
124.
彩虹地区存在两类烃源岩,一类形成于深水高盐蒸发环境,另一类形成于较浅水碳酸盐环境。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本区来自不同油蘸的26个油样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空间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质控制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油样成分特征和空间展布的两分性明显。油样成分两分主要是由于母源的差别所致。而油气特征在空间上的两分则可能反映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作用对沉积环境和礁体空间展布的控制。礁间盐层的存在限制礁体间的横向连通性。石油就近聚集的结果导致在空间上原油特征沿袭了母岩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25.
西南天山布隆金矿床成矿作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位于新疆西南天山阿合奇县的布隆金矿是一个国内较少见的低温热液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它赋存于上泥盆统细碎屑岩中,金矿体受层间缓倾斜破碎带控制.根据矿脉矿物组合及相互穿插关系,原生成矿期成矿作用可分为:①黄铁矿-石英阶段;②石英-黄铁矿-菱铁矿-重晶石阶段;③方解石-石英-重晶石阶段和④重晶石阶段.年代学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②阶段)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258±15 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二叠世末,与中亚南天山大规模的金成矿作用发生时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6.
内蒙古白银都西群变质火山岩的钕、锶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银都西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长英片岩和条带状混合岩组成,是白银都西-白乃庙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东北白银都西一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该套岩层的归属,构造性质和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笔者首次对白银都西群斜长角闪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所获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394±46Ma(23),Nd初始比值为0.511 243±8(23)和εNd(T)=+7.9±2.1(23)。~(87)Sr/~(86)Sr和~(87)Rb/~(86)Sr比值分别为0.705 79—0.709 12和0.17—0.34,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结合野外地质证据和岩相学特征,我们认为:白银都西群基性火山活动发生在中元古代,成岩物质来自亏损地幔源,成岩以后构造变动和变质热液活动致使Rb-Sr同位素体系受到严重干扰破坏。  相似文献   
127.
128.
引言含铜页岩型层状铜矿床中,铜沉积定位在早期成岩期的新概念至少从60年代初有了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多方面研究确认和加强了这个概念,研究人员现在不得不调查似乎可能的铜的补给来源以及搬运到成岩成矿目前所在地的金属机制,本文试图评述这些金属的某些潜在的来源,应特别强调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含金属溶液在某些方面肯定与活动裂谷带上升的喷气流体相类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9.
由于地质勘探队经常在遥远的、难通行的和居民少的地区进行工作,从外部获得电能的可能性不存在.地质人员面临的问题是在勘探地区内生产电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勘探电气装置的供电特点有下列几项.  相似文献   
130.
The accelerating deterioration of the coral reefs of Eilat has raised debate over the exact causes and how they affect the reefs. The hypothesis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hat a low recruitment rate of reef-building coral speci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line of the Eilat reefs. Our goal was to assess spatial and temporal recruitment patterns in Eilat, focusing on examining the possibl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results of coral recruitment to 10 series of ceramic tiles on metal racks, revealed very low overall recruitment relative to other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recruitment rates and recruit survival were lowest at sites closest to the major eutrophication sources in Eilat. The low recruitment rates may be chronically too low to compensate for the elevated coral mortality rates of recent year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study and a similar study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using a different method, emphasize the crucial need for 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recruitment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