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85篇 |
免费 | 379篇 |
国内免费 | 9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9篇 |
大气科学 | 419篇 |
地球物理 | 1673篇 |
地质学 | 1821篇 |
海洋学 | 565篇 |
天文学 | 173篇 |
综合类 | 162篇 |
自然地理 | 3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230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244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67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171篇 |
1990年 | 126篇 |
1989年 | 139篇 |
1988年 | 130篇 |
1987年 | 103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93篇 |
1984年 | 69篇 |
1983年 | 70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34篇 |
1980年 | 56篇 |
1979年 | 16篇 |
1964年 | 23篇 |
1959年 | 22篇 |
1958年 | 20篇 |
1957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 普纳(Puna)高原北部新近发现的洛马布兰卡(Loma Blanca)第三纪硼砂矿床,位于阿根廷的胡胡伊(Jujuy)省,距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交界处SE约70km,即南纬23°03′,西经66°27′之间。海拔约4150m。该矿床形成于第三纪(晚中新世)的干盐湖环境中,它是在世界范围内继克尔卡(Kirka)(土耳其)、博伦(Boron)(美国)和廷卡拉尤(Tincalayu)(阿根廷)之后的第四个被确认为具有工业储量的硼砂矿床。洛马布兰卡矿床中的主要矿物有:硼砂、板硼钙石、钠硼解石及少量的硬硼钙石和微量的砷硼镁钙石。 相似文献
12.
13.
在埃及东南部的汉默斯沙漠地区,黄铁矿、黄铜矿和金有的产于石英脉中和花岗岩中,有的则以星散状、浸染状矿体赋存于高度蚀变的变质火山岩剪切带中。这些矿物的形成部分与磁黄铁矿、蓝辉铜矿、锑黝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和铜蓝有关。黄钞矿具有两种晶形:(1)含有原生硫化物包裹体的自形—半自形巨型晶体,(2)细晶集合体。黄铜矿具有三种晶形:(1)自形巨型晶体,(2)细晶含微包裹体,(3)它型残余物。硫化物矿物有三个形成阶段,这三个阶段与热液的连续冷却结晶过程有关。在无序的高温热液阶段金以基质存在于早期硫化矿物中,在温度逐渐降低的后期阶段,含金黄铁矿经过重新运移,产生了自然金,显微镜分析结果证明,金和铜在晚期的黄铁矿中相对富集,分析研究过的表层蚀变矿物有:针铁矿、褐铁矿、金以及铁和铜的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 相似文献
14.
15.
埃滕德卡(纳米比亚)和巴拉那(南美洲)白垩溢流玄武岩区硅质火山岩中辉石斑晶的氧同位素比值,被认为可反映原始岩浆岩浆的δ^18O值。据我们识别,这两个地区的南部石为高δ^18O型(δ^18O辉石~-+10‰),北部岩石为低δ^18O辉石~+6.5‰)。这两个流纹岩类型的其它差别,包括低δ^18O型岩石中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初始87Sr/^86Sr比值低。我们认为,流纹岩类型的区域分布反映了源区组分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流体密度取决于甲烷的浓度,所以来自成熟干酪根的甲烷能产生千米范围的流动。在溶解状态中,由于流体密度随甲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致使水体失稳,并开始对流性倒转。有利于这些浮力驱动的流动条件包括狭义的生成甲烷的热浮度窗口和丰富的初始有机质含量。通过反应—运移方程式的数值模拟来探索由甲烷形成而引起的流动的自组织过程。蜂窝状对流已得到征实,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流动速度随时间振荡。对于初始随机干酪根分布体系来说,对流圈组织成一组离散的有序对流圈模型,尽管最初是无序的。初始非均质孔隙度渗透率的模拟显示出不同的对流体大小及其型式,同时反应了内在形成自组织的能力与水力学性质的不均匀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较低级变质泥质岩石中利用全岩的K—Ar和~(40)Ar/~(39)Ar分析方法来测定劈理形成年龄时,由于矿物样品的特殊性和碎屑颗粒间潜伏氩的存在,使测定工作变得复杂。复杂的矿物影响可通过仔细分辨K/Ca和~(40)Ar/~(39)Ar的年龄光谱加以解决。然而,碎屑的影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在具有渗透性裂开的变质泥质样品中(全岩和白云母,粒级均在0.4~0.63μm之间)也不例外,直到浅变质带(或浅带)的边缘这种影响才被消除。伴有浅变质裂开的凝灰岩夹层其~(40)Ar/~(39)Ar和K—Ar法测定的全岩劈理年龄与地层古生物学测定的劈理年龄相一致,这说明K—Ar和~(40)Ar/~(39)Ar法不受碎屑的影响。在粒级上与上述浅变质凝灰岩相区别,富含白云母的另一种凝灰岩具有下面特征,颗粒间界限明显,K—Ar和~(40)Ar/~(39)Ar全气体年龄与上述凝灰岩一致,不随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近带高变质凝灰岩由边界不清的白云母颗粒组成,它们连续记录了~(40)Ar/~(39)Ar全气体年龄,其中~(40)Ar/~(39)Ar值比K—Ar值高10%~15%(全岩粗碎屑颗粒),这一差异是由于在辐射中受反冲气体~(39)Ar的影响,并表明颗粒的边界形态(有效表面积/体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39)Ar的反冲。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