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41篇 |
免费 | 978篇 |
国内免费 | 12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0篇 |
大气科学 | 742篇 |
地球物理 | 1876篇 |
地质学 | 3006篇 |
海洋学 | 755篇 |
天文学 | 179篇 |
综合类 | 263篇 |
自然地理 | 5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30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130篇 |
2015年 | 124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242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287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331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247篇 |
2002年 | 235篇 |
2001年 | 190篇 |
2000年 | 236篇 |
1999年 | 172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95篇 |
1993年 | 224篇 |
1992年 | 170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61篇 |
1988年 | 135篇 |
1987年 | 124篇 |
1986年 | 84篇 |
1985年 | 114篇 |
1984年 | 87篇 |
1983年 | 82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63篇 |
1965年 | 19篇 |
1964年 | 26篇 |
1959年 | 26篇 |
1958年 | 36篇 |
1957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流体密度取决于甲烷的浓度,所以来自成熟干酪根的甲烷能产生千米范围的流动。在溶解状态中,由于流体密度随甲烷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致使水体失稳,并开始对流性倒转。有利于这些浮力驱动的流动条件包括狭义的生成甲烷的热浮度窗口和丰富的初始有机质含量。通过反应—运移方程式的数值模拟来探索由甲烷形成而引起的流动的自组织过程。蜂窝状对流已得到征实,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流动速度随时间振荡。对于初始随机干酪根分布体系来说,对流圈组织成一组离散的有序对流圈模型,尽管最初是无序的。初始非均质孔隙度渗透率的模拟显示出不同的对流体大小及其型式,同时反应了内在形成自组织的能力与水力学性质的不均匀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2.
在较低级变质泥质岩石中利用全岩的K—Ar和~(40)Ar/~(39)Ar分析方法来测定劈理形成年龄时,由于矿物样品的特殊性和碎屑颗粒间潜伏氩的存在,使测定工作变得复杂。复杂的矿物影响可通过仔细分辨K/Ca和~(40)Ar/~(39)Ar的年龄光谱加以解决。然而,碎屑的影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在具有渗透性裂开的变质泥质样品中(全岩和白云母,粒级均在0.4~0.63μm之间)也不例外,直到浅变质带(或浅带)的边缘这种影响才被消除。伴有浅变质裂开的凝灰岩夹层其~(40)Ar/~(39)Ar和K—Ar法测定的全岩劈理年龄与地层古生物学测定的劈理年龄相一致,这说明K—Ar和~(40)Ar/~(39)Ar法不受碎屑的影响。在粒级上与上述浅变质凝灰岩相区别,富含白云母的另一种凝灰岩具有下面特征,颗粒间界限明显,K—Ar和~(40)Ar/~(39)Ar全气体年龄与上述凝灰岩一致,不随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近带高变质凝灰岩由边界不清的白云母颗粒组成,它们连续记录了~(40)Ar/~(39)Ar全气体年龄,其中~(40)Ar/~(39)Ar值比K—Ar值高10%~15%(全岩粗碎屑颗粒),这一差异是由于在辐射中受反冲气体~(39)Ar的影响,并表明颗粒的边界形态(有效表面积/体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39)Ar的反冲。 相似文献
33.
在加里东造山运动过程中,波罗的地盾西绝的大部分发性了破裂、板片化和堆叠。加里东期的变形作用导致了陆壳的山体加厚。镁铁质麻粒岩和麻粒岩相变斜长岩构成了挪威西南部卑尔根弧地体的大部分。这些岩石代表了典型的前寒武大陆的下地壳。在加里东造山旋回中,这些岩石受堆叠和地壳增厚的影响,发生了广泛的榴辉岩化。榴辉岩形成于剪切变形作用主与之伴生的富H2O流体的渗滤作用。在早期,榴辉岩相矿生生成于张性破裂(脉)中。这 相似文献
34.
据化学演化说,生命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出现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然而地球没有确切的物质证实生物出现前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碳质陨石中含有机化合物。由于陨石形成于早期太阳系中,因而,这些有机化合物属非生物成因和形成于前生物时期。我们调查了几种在生物学上重要的碳质陨石中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5.
对Oman蛇绿岩的三个岩体进行的详细构造填图表明具底辟特点。镁质岩脉的大量分布以及地幔橄榄岩和上覆层状辉长岩之熔体反应带的过渡演变特点证明,在洋脊熔体萃取过程中底辟所起的主要作用。通过与底辟形状有关的镁质岩脉走向的研究,就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36.
本文建立了造山阶段变质作用和重熔作用过程热方式研究的二维模式,该模式为:(1)基性/超基性岩浆在大陆地壳中的侵入;(2)流体通过一垂直渗透带的流动;(3)结合前文的合成流体—岩浆模式。问题的解决是利用计算机通过有限差分法完成的,从有关6km厚的似板状侵入体的第一个模式中,可以得出重熔带的宽度在顶岩石中达1km,在底部岩石中达2.5km。在侵入体上部变质带的总厚度能达到5~6km,其中包括重熔的岩石,在地壳内不规则高温的总持续时间为6~9Ma。对于流体的初始温度为700℃、流动 相似文献
37.
基于以往的实验和热动力学研究,象高岭土、叶腊石这样的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稳定的压力上限为3.0GPa。在Al_2O_3-SiO_2-H_2O(ASH)体系中,持续高压下的含水矿物只有硬水铝石(Dia)。实际上硬水铝石和SiO_2(石英、柯石英、斯石英)的组合应该代表铝质粘土在深部很低温消减带中的高压平衡组合。而且它们的稳定性受脱水反应:Dia+SiO+2(?)Ky+H_2O的制约,根据波曼(1988)的数据这个反应发生在5.0GPa,大约430℃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东亚和太平洋西北部之间过渡带构造资料的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边缘海和岛弧的起源可能只是由于一种很普通的机制。这种机理就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球物质的特性与流变体类似,这使得地球保持的形态看起来很象旋转椭球体的形态。然而,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可以导致物质块体的运动。自转速度的减慢增加了大陆板块在地幔下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板块就从大陆边缘的下面被向上置换,并由于惯性能的积累,而使其运动速度超过已经减慢了的东 相似文献
39.
大陆与逃逸有关的平移断裂系一定呈形成大陆地盾沿其侧向挤出的共轭排道对出现。我们研究了土耳其和西藏的逃逸系,在两地,目标一控制逃逸的断层[土耳其的北安纳托利亚(Anatolian)和西藏的Altin Tagh],呈现多束“鱼骨形”构造而且两者“终止”于马尾形逃逸的终点附近,我们注意到,存在着对逃逸断块的构造演化具有根本上不同意义的两类鱼骨形构造:一是由以断块为界的断层之一移人逃逸断块形成的“楔中楔”类鱼骨形构造。这 相似文献
40.
导电结构存在于一个特殊类型的天然地质建造,它通常存在于上地壳的杂岩中。它们的高导电率归结于硫化物和含碳岩石(硫碳层),它们起源于原生沉积的生物化石的深变质转变,表1中用于研究岩石圈的导电切面,包括硫碳层的一种新的四层地层的模型,是基于对波罗的海地盾和俄罗斯地台上的控制源的测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