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3篇
  免费   327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1133篇
地质学   1334篇
海洋学   394篇
天文学   126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27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43篇
  1964年   14篇
  1960年   11篇
  1959年   18篇
  1958年   18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富有成熟生油岩层的油气田及开采区普遍有微量的碳氢化合物逸散到地表,在地层倾斜的油区,这些微油气苗包括液相C10+碳氢化合物在内,不仅扩散到近海地区海底,而且扩散到陆地表面。近海勘探中,天然气从海底逸散产生的气泡是原油界面薄膜非常有效的载体,这样,到达海面的气泡把含油悬浮微粒带进空气中,同时有微量的油迹留在海面,为了探测这种含油悬浮微粒,已经研制了一种名为航空微迹(A1RTRACE)的高灵敏度航测系统,仪器安装在一个低空飞行双引擎短距起落的飞机中,机头装有采集系统,能对大气中的含油悬浮微粒进行百万次以上的采集,不断地从悬浮大气微粒中解吸碳氢化合物并进行分析,以40次/秒  相似文献   
32.
已经被用来(而且目前仍在继续使用)标定澳大利亚东南部的Lachlan褶皱带(LFB)中S-型花岗岩的一些标准在本文中又做了评述,而且与北美西南部的各种过铝花岗岩进行了比较。根据一些不充分的资料,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已被归类为S-型花岗岩。实际上在LFB中所有的体积巨大的S-型花岗岩是近地表的岩基花岗岩,它们通常与S-型火山岩组合在一起,而不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相伴生。这些花岗岩强烈地过铝,堇青石的存在则为一证据。含有原生白云母的花岗岩是很少见的。由于在沉积源岩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所有这类花岗岩是低Na、Ca和Sr的。北美西南部不同时代的过铝花岗岩则有明显的差异。这些花岗岩很少含有堇青石(在LFB中,为S-型花岗岩的一个标志矿物),但是其中的某些花岗岩具有进一步演化的特点,以致结晶出富含Fe—Mn的石榴石。这些花岗岩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与LFB中大多数过铝花岗岩相比,其结晶作用发生在水(?)度较高及深度更深的环境下。含堇青石的火山岩(S-型)至今未见报导。北美西南的过铝花岗岩总体上来讲是高Na的。这些岩石的某些具有奥长花岗岩的亲缘性,其母岩浆似乎很象是从遭受过改造的玄武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局部出现的某些过铝花岗岩(边缘至准铝型)可能是由于高层位的I-型花岗岩混染所造成的。这些岩石不是S-型花岗岩。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北美西南部过铝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33.
早就发现中西伯利亚的金矿床产于一定成分和相从属关系的变质岩发育区。H.B.彼得洛夫卡斯娅在40年代研究该区矿床的矿物学并否定矿化与变质作用的成因联系之后,仍然根据围岩的变质作用程度进行了金属矿床的分类。矿化与一定内生作用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到公认。有关矿化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的关系存在多种见解。在进行找矿工作时有必要考虑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变质改造的程度。  相似文献   
34.
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不仅取决于大尺度环境(如迎风坡抬升、温湿层结等),还与山区地形云降雨的微物理过程有关。因此,雨量场的数值式外推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增幅量的修正。应用中尺度雨量分析的气候增幅场是一种简便和切合实际的修正方法。现将英国气象局雷达研究实验室的有关工作摘译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35.
对于具有限混溶或原子有序分布的简单二元固溶体来说,已结合其自由能曲线来预测一种体系的相关系和出溶机理。有序过程的特征影响着出溶机理的适用性.如果有序化作用是二步(较高)有序时,则整个过程以连续机理占优势,而所描述的一种“条件旋节分解”(“Conditional spinodal”)(Allen 和 Cahni 1976)只有对序与无序端员组分之间起着决定作用.对于一步有序来说,有序相仅能经成核与生长来沉淀无序相.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绿辉石徼细结构包括出溶页片和反相晶畴,并且在所选择的样品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用于解释地质条件下起控制作用的出溶机理。绝大多数绿辉石几乎都经历了阳离子的有序过程,然后保持均一体,或通过旋节分解作用出溶一种无序辉石。连续出溶机理占优势已用来说明 C2/c→P2/n 转换可以是二步(较高)有序的.现已提供了一种硬玉——普通辉石的可能相图,它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即在低温下无序端员组分之间应该是有限混溶的,而中间成分(绿辉石)的阳离子是有序的,两者迭加在一条溶相线上。这就完全解释了观察到的许多微细结构,并与在含杂质硬玉和绿辉石之间、绿辉石和钠辉石之间存在宽阔二相区的岩相学证据相符合。加入锥辉石所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增温效应,所以,也就能够预测硬玉——锥辉石——普通辉石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36.
地中海海底盐沉积,不可能是整个海盆多次干化的结果,特别是沉积当时,盆地底部的地形条件如果类似现代地中海,干化成盐更属子虚之词。相反,大西洋的盐-水补给,使其含盐量不断提高,最终导致盐矿物的沉淀——这种假说看来不仅合理,也为当时地质上的时空特点所印证。一次异常的突发的成盐高潮,绝不能形成地中海地区众多的盐矿床。它们的形成,也许要和当时的地质环境联系起来;晚第三纪时,地中海周围广大地区遍布着陆缘海和内盆地(众所周知,这儿是大小型盐类矿床的潜在产地)。盐矿沉积,是和这些盆地沉积环境的普遍特点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7.
<正> 引言碳氟磷灰石(海相磷灰石)包括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海相沉积磷酸盐矿床中,这些矿物是在正常海水补充了磷酸盐的情况下合成的。Martens和Harress(1970)经过实验证明,海水中的镁限制了磷灰石的沉淀。Natlan、Lucas和Atlas(1976)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Martens和Harriss发现海水中非均质磷酸盐沉淀在前8个月并无结晶作用发生;无独有  相似文献   
38.
在马尼托Lac du Bonnet岩基进行岩石物理参数(体积磁化率、磁各向异性、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的测量,用来描述岩石的岩性特征。钻了5个钻孔,共进尺2.8Km。确立了岩芯的磁化率与岩性之间的关系。磁化率值与岩性特征对应为:低磁化率(0~5×10~(-3)SI)为断裂带(开口断裂和闭合断裂)并伴生蚀变岩石;中等磁化率值(7~10×10~(-3)SI)对应于无蚀变及无断裂的均质岩石;高磁化率(20~100×10~(-3)SI)兼有低磁化率(0~5×10~(-3)SJ)区是非均质的岩石,如含镁铁质矿物的捕虏体。通过钻孔间的对比,在UKL-1,-5,-3岩芯上确定了两个无间断的主断裂带,这与利用地震反射资料确定的断裂带相吻合。磁各向异性与岩石组构有关。剩磁测量没有得到稳定的磁方向。火成岩的磁性测量是确定岩体特征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一、太平洋活动边缘的火山作用类型和历史长期以来,火山作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局限于浮出水面的岛屿火山喷发作用的,而洋底火山喷发却几乎不被地质人员所了解。然而,洋底却不仅是地球表面面积的最大的一部分(0致71%),而且还是一个特殊的地壳(洋壳)区域,洋壳在化学成分、物理特点,特别是在火山喷发作用的类型方面,与地质学家研究得较早的地球的其他部分(大陆壳和过渡壳)都是根本不同的。苏联地质学家业已证明,洋壳是在洋壳——过渡壳——大陆壳系列的顺序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未来必将证明,火山产物的大部分并不是以火山碎屑物质(火山灰)进入海洋的,而是以岩流的形式喷发于海底之上的。岩流形成了洋壳的第二层,并且是在大量被加热的、大  相似文献   
40.
利用单边封闭的蜡泥塑料来进行平面压陷实验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东亚限定的陆间形变和走向—滑动断层的演化。一些大型左旋走向—滑动断层曾不断活化,主体上是同时的。实验显示印度向亚洲插入曾经旋转了(≈25°),并且在碰撞的前二、三千万年里沿红河左旋断层使印度支那向东南挤压了(≈800公里)。该过程能说明南中国海在晚中新世前张开的原因。挤压构造北移,促动阿尔金塔格断层成为第二条主要的左旋断层,并使华南向东移动数百公里。事件发生后,印度支那保持顺时针转动(多达40°),而红河和它南面的走向—滑动断层则作反方向运动。莫圭盆地和安达曼海的张开(直到现在)看来也是挤压的简单运动结果。中国东北部和云南现代裂谷可看出类似于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的初期。若以我们实验为指南,像泰国海湾(暹罗湾——译者)等沉积盆地的其它第三纪构造现象可说明是碰撞的结果。实验还预示有一个重要的左旋走向滑动断层和裂谷系将扩展穿过天山、蒙古和贝加尔而延至鄂霍茨克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