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马历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戈大专 《地理学报》2018,73(12):2364-2377
基于中国县域1991年、2000年、2010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和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逐渐增加,1991-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减少4.91%和15.50%;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呈“东减西增”的空间演变特征。② 1991-2010中国县域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总量增长140.13%,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逐渐减小,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③ 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的增长型和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集约型为主,分别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耦合类型为“滞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的区域与中国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域较为吻合,1991-2010年各耦合类型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最后根据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以长江中游经济带32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交叉敏感性响应矩阵,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并进行敏感性分区。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地形特征相契合。年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率高值区集中在武汉和环鄱阳湖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及江西省南部;低值区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山区,分别对应土地利用转型快速和迟缓区。(2)森林和农田向其他多数地类转型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均较敏感,其中森林与农田、湿地、水域、荒漠、建设用地间转型,农田与湿地、水域、建设用地间转型最敏感,而草地、水域和荒漠向其他地类转型不够敏感。(3)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分区空间分异明显:森林与荒漠、湿地、水域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分布较广;森林与建设用地、农田与湿地、水域、建设用地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分布较小;森林与荒漠、水域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区;森林与农田间转型的中、高生态敏感区多集中在平原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如何在科学管理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和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3.
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评价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人文社会视角,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模型为依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时序性评价。研究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出“敏感-良好-安全”动态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和农用化肥施用量。(3)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土地利用适宜性和生态性的合理匹配,减小土地生态承载压力,构建稳态经济运行模式是哈尔滨市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94.
植物通过茎叶吸水能够极大地改善自身水分条件。为研究科尔沁沙地植被茎叶吸收水分变化特征,于2017年7-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常见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通过自然降雨、茎叶隔雨、根部隔雨的控制试验,运用压力室法测定了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势(Ψ)变化。结果表明:(1)根部隔雨试验中,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降雨后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66.7%、59.5%和87.9%,在降雨后第2天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73.2%、86.7%和90.6%。(2)差不嘎蒿和猪毛菜在不同部位隔雨试验中的茎叶水势值差异不明显(P>0.05),小叶锦鸡儿茎叶水势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3)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都存在茎叶吸水现象。小叶锦鸡儿比差不嘎蒿和猪毛菜更能够适应科尔沁沙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95.
试验了温室葡萄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果粒生长对地表覆盖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砂土覆盖、秸秆覆盖、秸秆+白地膜覆盖及秸秆+黑地膜覆盖都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显著的保水作用,其中秸秆+黑地膜保水性能最强(土壤含水量比无覆盖的提高14.53%,P<0.05),且各覆盖方式的保水能力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强。秸秆+白地膜覆盖下葡萄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砂土覆盖极显著(P<0.01)提高果粒内Pro含量(约增加42.40%)。砂土覆盖后葡萄果粒粒径最大,秸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果粒粒径均小于无覆盖的粒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抑制果粒的增长。砂土覆盖可以作为温室葡萄适宜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996.
新疆康古尔金矿床时空四维结构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矿床时空四维结构模型是对矿床(体)与诸主要控矿因素时空配置关系的描述,它基于从时间演化的角度来考察矿体(体)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诸控矿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构关系,它是矿床模型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康古尔金矿床中矿体的形态空间展布及控矿构造型式、成矿阶段、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火山岩、韧性挤压变形带、同构造花岗岩体、晚期韧-脆性正断剪切带是矿床金成矿的四个重要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几个已知金矿区的研究,认识到不同矿区有不同的控矿因素。首先找出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再配合两个深层相关因素,进行矿体定位。本文简述三因控矿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对金厂峪金矿床深部矿化规律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金厂峪金矿深部(0-1000m标高之间)获得的最新钻孔岩芯资料,结合上地质观察,室内工作,探讨了该矿床化规律以及矿体的产状特征,对探矿工程的布设提出了建议。解释了深部矿化富集与分散的原因,进一步确认了对该区中生代褶皱构造控矿的认识。指出今后深部找矿中应注意发生新的矿化类型。研究中生代褶皱构造与太古代韧性发带的关系,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9.
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 ,主要研究由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状态及其变化、流体的迁移与运动和流体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等物理与化学过程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机制 ,研究内容涉及流体与构造的关系、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流体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机制。对流体构造动力学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一些研究进展 ,并指出流体是地壳运动、造山作用及岩石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1000.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