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吐鲁番-哈密盆地十红滩层间氧化带犁铀矿床容矿层样品采集和稀土元素测试、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容矿层的原岩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主要来自于南部蚀源区觉罗塔格山,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为低温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进一步证明该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于低温条件下.不同地球化学环境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趋势显示,在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稀土...  相似文献   
212.
伊犁盆地水西沟群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沉积岩石学、陆相沉积盆地分析和现代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运用详实的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水西沟群沉积物的微观和宏观地质信息,恢复沉积时期的地貌特征和沉积过程,重新展示碎屑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化.将水西沟群的岩石及沉积构造特征与现有资料对比,初步认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是冲积体系的产物,即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综合作用的产物.每一种沉积体系均已细分到亚相和微相,冲积扇体系有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和河床充填、漫流沉积、辫状河道、沼泽沉积等微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河漫沼泽、河口坝、远砂坝等微相.  相似文献   
213.
本文在系统分析1951—1975年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特征及夏季西太平洋付高强度的基础上,得到如下主要结果:整个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基本上可以分为正型和负型两种类型。正型是指海温距平经向差为正,即南正北负或南区的距平值大于北区,负型反之。正型和负型各有很长的持续性、周期性和经常在春、秋发生转换的阶段性。此外,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经向差与付高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周期,同时付高比海温的变化落后3—7个月。在付高与海温相关普查的基础上,给出了用海温距平经向差予报付高趋势的拟合曲线。  相似文献   
214.
藏野驴作为羌塘高原草食性野生动物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数量显著增加。计算羌塘高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布和种群规模,有利于制定羌塘高原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协调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根据藏野驴栖息地分布的可能性和环境因素,采用样线调查法和随机森林模型计算了羌塘高原改则县的藏野驴数量,并对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校正和分析。结果表明,羌塘高原改则县藏野驴适生环境为海拔4400–4600 m,距河流350–400 m,最暖季节的平均温度为10–12℃。栖息地的植被类型一般为温带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高山禾草、苔草草原、高寒垫状矮半灌木荒漠等。利用三年青藏第二次科学考察样线调查的数据,对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校正,得出了改则县各地区藏野驴的规模,改则镇、先遣乡、古姆乡、察布乡、麻米乡、物玛乡和洞措乡的藏野驴数量分别为855、3458、2358、1453、743、943和647头。通过研究藏野驴的环境偏好,结合样线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可以较为准确估算出羌塘高原改则县的藏野驴规模。  相似文献   
215.
岩石正交各向异性的实验观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速度各向异性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果这些因素在岩石中构成正交分布,就会出现正交各向异性.在实验室通过选择了三种不同岩性的岩石,采用超声脉冲测试方法中的横波偏振扫描方式,观测了岩石样品三个坐标方向上的横波速度变化,通过分析三个传播方向上出现横波分裂的差异,以及出现最大或最小快慢横波振幅的偏振方向发现,可从横波偏振方向和速度值判断出纹理砂岩和裂隙大理岩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速度正交各向异性和裂隙方向等特征,认为这两种岩石的正交特性的原因是岩石的层理或裂隙与岩石本身的结构(定向颗粒或结晶)构成的.实验室超声波测试可以找出正交各向异性的结构方向.  相似文献   
216.
本文利用 1995 - 97年 NCEP全球 2 .5°× 2 .5°经纬网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南半球的温度梯度和厚度梯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南半球副热带洋面上锋面的产生与厚度、温度梯度的关系 ,从而得出南半球气候锋活动规律、发生源地及其基本特征 ,并概括出南半球气候锋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17.
初始冰核浓度对冷云对流性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二维滞弹性非静力平衡云模式[1],通过改变初始冰核浓度,研究其对冷云对流性降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初始自然冰核浓度,对对流强弱和云状影响不大,但对云内的微观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即云内冰粒子提前产生,云冰和雪含量增大,并且可以削弱地面累积固态和液态降水量。并分析了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以及要削弱局地暴雨,必须初始播撒大量冰核的同时,增大初始云滴浓度(CCN)。  相似文献   
218.
Gassmann理论认为岩石的剪切模量在饱和流体前后保持不变,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高孔高渗常规储层中.然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岩石物理特征,因此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在此类储层的适用性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1~60 MPa有效压力内分别测量了干燥与饱水致密砂岩样品的超声纵、横波速度,并对饱水前后砂岩的剪切模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剪切模量在饱水前后可能出现弱化或硬化现象.通过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隙纵横比进行定量化分析,发现对于微裂缝主要分布在颗粒间以及颗粒内,并且软孔隙纵横比分布范围宽、软孔隙含量较高的样品更容易表现出剪切硬化的特征.利用一般形式的喷射流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剪切硬化现象,但要考虑微裂缝的闭合情况对输入参数的影响.剪切硬化主要来源于高频弹性波激励下流体的喷射流频散作用.考虑到特定条件下在地震和测井频带也会产生频散现象,因此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在进行流体替换时需考虑剪切模量可能会发生变化,盲目使用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的剪切模量不变假设可能会引起较大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219.
放牧家畜与食草野生动物争草(畜兽冲突)是人兽冲突在草原放牧业中的具体体现,其涉及面广,对牧民生计影响明显。畜兽冲突强度研究对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地面调查与模型模拟,考虑草地牧草产量、家畜存栏量和食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提出了放牧家畜与食草野生动物争草冲突强度量化方法,评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玛多县牧草地畜兽争草强度。结果表明:(1)据2022年样线调查和随机森林模型估计,玛多县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密度分别为0.2157头/km2、0.1655只/km2,种群数量分别为5307头、4073只,折合23264羊单位(SU),2018年末各类家畜存栏量34.2万SU,畜兽争草相对强度为1/14.7。(2)玛多县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可食牧草产量分别为118.7 g/m2、88.3 g/m2,可承载密度分别为0.2710 SU/hm2、0.1532 SU/hm2,理论承载力52.85万SU。家畜承载率、食草野生动物承载率、家畜+食草野生动物承载率分别为64.7%、4.4%和69.1%。(3)国家公园内的乡镇,草地承载力盈余,家畜承载率低、野生动物承载率高,但畜兽争草相对强度较大,建议完善移民搬迁、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强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国家公园外的乡镇,草地超载严重,家畜承载率高,畜兽争草强度不高,建议减畜增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降水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发生在四川省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84 h的暴雨过程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具有雨强大、持续时间长、沿龙门山脉山脚一带分布等特征。2)暴雨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对流层高层受青藏高压控制,500 h Pa高度层上受稳定少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挡使得短波槽东移后在四川盆地西部聚集,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和西南低涡作用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3)暴雨过程中有2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在盆地西部生成、发展、合并,伴随着7个中尺度雨团的活动。4)多个对流单体发展合并成多单体风暴,再进一步发展合并成带状或片状混合云,且在四川盆地西部表现明显"列车效应",这是强降水集中在该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