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篇 |
大气科学 | 73篇 |
地球物理 | 60篇 |
地质学 | 157篇 |
海洋学 | 37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站11月份地面日最高有半数挑自14时0cm记录,但将两者的读数值相比较,一般相差0.5℃,最大可达1.2℃。考虑到本站此期地面日最高值出现时间与14时观测时间相近,以为是温度表性能原因。谁知12月6日以后,其差值逐日增大,最大差到4.2℃。虽查不出温度表性能有明显异常,但我们还是急忙将最高表更换了。可换上后的新表读数差值仍很大。在升温过程中仔细观察,0cm与最低表酒精柱的示值上升同步,就是最高表的上升缓慢,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差距越大。及时与市局业务科联系,在确保不影响最高值测得的前提下,我们将最高表重新安置,… 相似文献
2.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 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 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 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 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 浓 度等因子的影响, 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 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 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 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 一是静态模型, 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 是常数, 这类模型 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 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 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氮收支, 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 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 三是叶氮限制模型, 在NPP 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 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 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 缺, 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 验研究, 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 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 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 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背景误差的特征长度理论,研究调整背景误差水平分辨率对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变分同化的影响。首先利用NMC方法针对暴雨落区统计不同水平分辨率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分析两种不同分辨率的背景误差的结构特征,研究水平分辨率对背景误差特征长度的影响。将其应用于雷达资料同化中,研究背景误差水平分辨率变化对雷达资料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背景误差水平分辨率由27 km提高到3 km时,在大气低层体现出更细致的动力场信息,其动力场水平特征长度按水平分辨率的二次根递减,而温度场与水汽场水平特征长度变化不明显。在将不同分辨率的背景误差用于三维变分同化时,更高分辨率的背景误差可以在分析场增量中体现更细致的中小尺度信息,能够明显改善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同化效果,并在随后的暴雨数值模拟中雨量及其分布形态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4.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一带。矿化带长大于60km,宽10~200m,可分为南、东、北3个铅锌矿化带,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其中南矿化带长大于20km,宽20~120m,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东矿化带长大于30km,宽20~200m,地表已发现7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km,宽10~100m。矿体一般长100~2560m,厚0.80~10.01m,锌品位1.05%~10.82%,铅品位0.55%~7.54%。主矿体长2560m,厚1.46~32.53m,平均厚约7.60m,最厚28.40m,锌品位1.45%~11.42%,平均4.47%。矿化带主体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组成,产于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中。矿化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经预测,马元地区铅锌矿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具有形成超大型铅锌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报道1989~1990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类频级、优势类群。主要种和生物量;统计分析掠食性与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浮游动物与代表水库营养状态指标的总磷,透明度和深度的关系。提出浮游动物个体越小,其生物量与水库营养水平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6.
暴雨模拟中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变分同化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6月广东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进行了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变分同化对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同化后的主要影响在于改进了初始动力场,使得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进而显著提高模式对广东局地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是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陕西略阳煎茶岭镍矿床酸性侵入岩形成时代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茶岭镍矿是一个与镁质超基性岩和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镍矿床。矿床地质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北侧超基性岩体内,矿石中交代状、浸染状、网脉状结构发育,显示热液改造成因矿床的典型结构、构造特征。岩、矿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分析表明,煎茶岭镍矿床与典型的镁铁质岩浆硫化物矿床不同,镍矿床在成矿过程中虽继承了超基性岩中的成矿物质,但受到花岗斑岩强烈改造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改造型。花岗斑岩和钠长斑岩中锆石U-Pb测年表明,花岗斑岩U-Pb年龄为859±26 Ma,钠长斑岩U-Pb年龄为844±26 Ma,认为煎茶岭镍矿成岩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晋宁期,非前人所认为的海西期或印支期,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板块西北缘的重要响应。 相似文献
9.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一带。矿化带长大于60 km,宽10~200 m,可分为南、东、北三个铅锌矿化带,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其中南矿化带长大于20 km,宽20~120 m,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东矿化带长大于30 km,宽20~200 m,地表已发现7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 km,宽10~100 m。矿体一般长100~2560 m,厚0.80~10.01 m,锌品位1.05%~10.82%,铅品位0.55%~7.54%。主矿体长2560 m,厚1.46~32.53 m,平均厚约7.60 m,最厚28.40 m,锌品位1.45%~11.42%,平均4.47%。矿化带主体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组成,产于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中。矿化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经预测,陕西碑坝—马元、云河—庙坝、阳平关—宽川铺—阜川、司上—镇巴、镇坪及湖北竹溪、神农架、黄陵等地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大量数值模型试验,并根据射线密度、射线正交性和点扩散函数,对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分辨率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在空间上是可能性变的,垂直方向的分辨率好于水平方向,而且高速异常体和低速异常体的图像形态和分辨率是非一致的。高速异常体波形CT的图像水平方向最小分辨率距离为1/2波长,垂直分辨率最小分辨率距离为3/10波长;而低速异常体的波形CT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最小分辨率约为2/5波长,垂向最小分辨率约1/5个波长;走时CT的图像水平方向最小分辨率为3个像元,垂直方向的最小分辨率距离为2个像元;当井深与井间距之比为2时,图像分辨率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