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334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芯、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凌河油层湖底扇具有较为发育的水道体系(主沟道或辫状沟道),平面上相带展布、扇体的分布面积、砂体延伸方向和分布模式受水道及古地貌变化的控制。水道体系及其控制的沉积体呈顺源、带状展布。主沟道向前延伸逐渐变为规模较大的辫状沟道沉积,两侧发育辫状沟道侧缘,呈条带-舌形展布,向湖方向逐渐演变为多支小型末端辫状沟道沉积。湖底扇内部平面微相序列表现为“主沟道→主沟道堤→深湖泥”或“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辫状沟道间(或末梢)→深湖泥”的变化特征。每支辫状沟道控制形成的带状沉积体间均为明显深湖-半深湖泥岩沉积分割,呈带状-舌状沉积体向湖盆中心延伸较远。  相似文献   
562.
以东南极罗斯岛地区的3个湖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仪获得了沉积物样品的光谱曲线,讨论了东南极罗斯岛湖泊沉积物的光谱特征。在沉积物化学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样品分成建模集和验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光谱与化学元素指标的对应关系矩阵,通过验证集预测值和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参数比较,发现研究的20种元素含量均能和光谱曲线建立有效的计算关系,其中,N、C、H、Mn、Ba、P、Al、Fe、K、Se、As和Hg等元素能够达到相当精确的预测水平(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0.90)。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3.
针对长距离河段大量人工采沙、挖槽发生的河床溯源冲刷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预测方法进行研究。考虑该问题的清水冲刷特征,建立了一维水动力学方程、河床变形和推移质输沙方程组,用TVD(Total Vartation Diminishing)性质的MUSCL-Hancock时空二阶格式和对水流、河床变形方程分别用有限体积和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用水槽试验作了验证并研究了溯源冲刷规律。溯源冲刷长度在初期30%的时间内可达平衡时的80%,冲刷速率随来流强度、跌坎高度和跌水水头差明显增大。平衡溯源长度随流量的线性增长率约为0.8,随跌水高差的增长较缓,冲刷最大厚度约为跌坎高度的0.5倍。采沙挖槽河床一旦形成溯源冲刷,则发展迅速,流量和跌水高差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合理考虑输沙方程的基础上,该数值模型可用于溯源冲刷的预测,计算速度快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64.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1个30m的全取心机械钻孔(QX01孔),对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底栖有孔虫鉴定、硅藻鉴定和粒度分析,结合AMS 14 C和OSL测年,重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河道充填及环境演化过程。结果显示QX01孔自下而上可以分为6段:(1)30~29.72 m,陆相洪泛沉积;(2)29.72~29.4m,海侵沉积,43.5ka BP;(3)29.4~17.7m,砂质沉积物,河道填充沉积,37.9~29.7ka;(4)17.7~13.2m,沉积物由砂质变为黏土质,29.7~8ka,由河道填充转为浅湖沼环境;(5)13.2~5m,8~4ka,全新世海侵沉积,沉积环境由陆相转为海陆过渡相,6 000~5 750cal BP海侵达到最强,之后逐渐退出该区;(6)5m以上,洪泛沉积,约1.7ka至今。沉积环境与海面具有很好的响应,MIS 4或6阶段时,海面较低,河流下切,形成古河道,下切最深处位于现代高程为-24.2m。MIS3阶段早期时,海面上升,37.9ka河道开始填充,至29.7ka填充完成,对应高程为-11.8m。末次盛冰期至早全新世时为浅湖沼环境,沉积作用停止或速率非常低。随着末次盛冰期的结束,海洋作用增强,进入全新世海侵沉积阶段,8~4ka cal BP。之后,沉积作用停止,至1.7ka以来,随着河流作用的不断增强,该区变为河流控制的洪泛沉积为主。同时,发现了两次沉积间断,分别发生在末次盛冰期的低海面时期和4~2ka时的海水退出、河流沉积尚不充分时期。  相似文献   
565.
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了青岛野外采集到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核糖体RNA基因ITS区序列。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的ITS区序列相似度最高,同源性在93%以上;同时,在系统发育树中也与索氏桃花水母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为索氏桃花水母,这也是青岛地区桃花水母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566.
地质钻探中,钻头在轴载和扭矩作用下产生振动,钻头中产生正应力、剪切应力和位移,对钻进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形成共振,则对钻具和钻进过程产生破坏性影响。使用减振能力强的钻头胎体材料是减小钻头振动的有效方法之一。俄罗斯图拉地质勘探科学研究所对不同材料的减振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线性尺寸为0.4 mm的BK6M材料的减振能力比试验的其他材料好。使用粉料颗粒线性尺寸比为1.15~1.25,颗粒面积比为40∶1~48∶1的WC粉料和大颗粒莱立特硬合金粉料制成的钻头,在乌拉尔地区ГП-УС-30地质勘探队进行了生产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钻头寿命提高了50%,金刚石单位消耗量降低了80%~90%。  相似文献   
567.
通过对负地形的生成、水流方向上洼地的提取及填充、阈值的选择、D8水流方向的计算理论、D8有效邻域的分析与处理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应用汇流量计算原理提取等高线,后通过二值化处理舍去非山谷(脊)线数据,得到清晰的山谷(脊)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8.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位于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中,主要为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安山岩,基本属于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的Mg#介于38~57之间,全碱含量较高K2O+Na2O为4.75%~6.16%),TiO2的含量(0.96%~2.04%)和Na2O/K2O比值(均大于2)较高,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La/Yb)N=2.4~4.7),同时显示有轻微的重稀土分馏((Gd/Yb)N=1.5~1.8),无明显的Ce异常,大部分样品具有轻微的Eu负异常(δEu=0.89~1.05),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Nb、Ta相对于LREE和LILE明显亏损,La/Nb比值为2.0~2.8,Th/La比值(≈0.1)较低,Zr/Y比值(3.95~7.03)较高。火山岩(87Sr/86Sr) i=0.70278~0.70365,εNd(t)=+5.69 ~ +8.24,tDM为0.47~0.67Ga。这些特征连同相关判别图解一起表明,这套火山岩不是形成于典型的板内或岛弧环境,而是形成于后碰撞期伸展背景下,是软流圈物质上涌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在上升和侵位的过程中受到了晚石炭世之前弧组分混染的产物。其所携带的弧岩浆特征继承自混染的碰撞前的弧组分。  相似文献   
569.
风切变对强对流云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二维冰雹云模式,以实际探资料作为初始场,对风切变在强对流降水中的影响,进行了数据模拟。  相似文献   
5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