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2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733篇
测绘学   359篇
大气科学   471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1423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265篇
自然地理   34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从分析健跳港水文和泥沙特性出发,探讨了健跳港水动力和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尽管健跳港内落潮最大流速大于涨潮最大流速,但该港泥沙净输沙方向还是朝向港内;流域径流对健跳港海床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维护健跳港冲淤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洪水期的径流.利用水沙关系和河相关系模型预测了健跳港上游引水后对该港海床淤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西太平洋发育有大量的平顶海山,但在南海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平顶海山的详细报道。基于多波束测深数据,在南海西部陆坡识别出13个平顶海山和1个平顶海丘。平顶海山和海丘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底,以及海隆和海岭上。其中2个平顶海山为链状海山,位于中沙北海隆。南海西部陆坡的平顶海山和海丘山顶平台面积均超过3 km2,山顶水深范围184~631 m,位于陆坡中部的平顶海山和海丘山顶水深较小,而位于陆坡边缘的平顶海山山顶水深较大。通过对比西太平洋平顶海山,初步探讨了南海西部陆坡平顶海山和海丘地形特征指示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三亚湾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近年来对三亚湾开展热带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调查研究的情况,特别是该站于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试验站以后,对三亚湾海域营养盐结构、生物固氮作用和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磷形态分布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4.
黄宝威  袁翔城  黄晖  刘胜 《海洋科学》2017,41(7):113-119
电沉积促进珊瑚生长和岸礁修复技术是国际上常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法,但电沉积技术中电流条件与沉积晶体之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关于其形成的电沉积物的晶体结构的报道更是少有。本文探索了在不同电流密度的条件下海水形成碳酸钙晶体的特点,并与珊瑚骨骼晶体进行了对比。本实验设置了300、600、900和1200 m A/m2四组电流密度,在海水中进行5 d电沉积反应,实验后称量了阴极上形成的电沉积物质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电沉积物中晶体特点并与珊瑚骨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随着电流密度增大,电沉积物质量增加,电流密度为600 m A/m2条件下电沉积物形成的速率与南海的滨珊瑚的生长速率相当。在各个电流密度梯度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均与珊瑚骨骼的晶体结构相似。较低电流密度下电沉积物中碳酸钙比例较高。其中,在电流密度为600 m A/m2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碳酸钙文石比例最高,和珊瑚骨骼晶体最为接近。本研究为促珊瑚生长的电沉积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  相似文献   
25.
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实现了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了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结果表明,155a来拦门沙总的趋势是不断淤积,但不同时期淤积速度大不一样,个别时期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冲刷,这主要与动力条件的波动有关.1842~1997年,共淤积泥沙38.10亿t,平均每年淤积0.246亿t,约占长江来沙的5%,年均淤厚为1.1cm泥沙淤积部位主要在九段沙、横沙及横沙东滩、崇明东滩三处.发生冲刷的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1.4%,主要在北槽,北港上段和南槽局部也有轻微的冲刷发生.  相似文献   
26.
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区划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是我国干旱区和寒区重要的水源地和固态水库,对生态、水、环境及气候等均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对冰冻圈产品及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研究不足,遑论从地域主体功能角度对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进行区划。水资源服务作为冰冻圈资源的重要功能,是进行冰冻圈服务功能及其区划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冰冻圈科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重点从冰冻圈水资源分布与监测、地域功能区划、水资源服务功能分类和评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三生空间研究相结合的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分类体系和基于冰冻圈水资源特性、供给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和利用效率的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基于研究综述、已构建的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分类和评估体系,综合已有的自然地理综合区划、地域功能区划等区划实践,并探讨了未来可行的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研究方案设想,为进行全国乃至全球的冰冻圈水资源服务功能区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7.
28.
GPS掩星技术低轨卫星计划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几个国际上已经实施的GPS掩星计划(GPS/MET,Φrsted,Sunsat,SAC-C,CHAMP)和在研的(COSMIC,ACE)低轨卫星计划的现状及取得的进展。通过总结可知,下一代GPS掩星接收器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几百克)、低功耗的特点;能提供实时的卫星物理状态参数;飞行器上的自主计算和控制;星上数据通信和命令解释;所有跟踪数据应符合厘米级精密定轨的要求;能提供掩星和海洋反射实验的测量。  相似文献   
29.
2004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9月18日—10月2日南海北部航次所获得的表层浮游植物群数据, 对其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该次调查鉴定浮游植物共53属152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属于硅藻门35属88种、甲藻门15属60种、蓝藻门1属2种及金藻门1属1种等; 优势种中分布较广泛的有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微小原甲藻P. mininum、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等;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数量范围为(0.11—23.61)×106cells•m-3, 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E506站和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的B3站; 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也是近岸的站点较高, 以靠近珠江口E708站的51种为最多。硅藻类细胞丰度范围为(0.02—8.13)×106cells•m-3, 主要分布在高盐的外海水域, 其中产二甲基磺酸丙酯(DMSP)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在多个站点出现; 甲藻类以近岸水域居多, 细胞丰度最高达15.67×106cells•m-3(E506站), 其中数量较多的赤潮种类主要有锥状施克里普藻、反曲原甲藻、微小原甲藻、环沟藻Gyrodinium spp.等; 固氮的红海束毛藻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 但主要集中于东部, 以E206站最多, 高达1.8×107cells•m-3。结合水文资料和其他层次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红海束毛藻的分布与黑潮水的入侵存在一定关系, 其分布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The temperature appeared rising tren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s tropics.Two cooling stages and two warming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climatic fluctuation can be recognized.After the 1980s the climate is the warmest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global change,but the warmest period is the 1940s in Kunming.The climate pattern mostly appears contemporaneity of warming and humidit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tuation of whole China.The natural disasters tend to be aggravated.The number of typhoons increased.Flood damage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years of more typhoons.The number of droughts and cold damages increased.It was snowed in Guangzhou.There was frost in Haikou and Yaxian.Four years of heavy snow have been recorded in Kun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