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2篇 |
免费 | 400篇 |
国内免费 | 7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8篇 |
大气科学 | 429篇 |
地球物理 | 242篇 |
地质学 | 1434篇 |
海洋学 | 442篇 |
天文学 | 70篇 |
综合类 | 267篇 |
自然地理 | 3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11篇 |
1957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一种诊断序列非均一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序列非均一性和区域气候突变诊断的新方法。利用三峡地区16个测站夏季气温1951—2004年期间资料,用此方法对内江站与邻站气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气温在1970年代初和1980年代末出现明显的局地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862.
地壳上地幔的应力场问题,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地震学等研究领域中的最基本问题。近十几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应用卫星重力数据反演地幔对流模式和壳下应力场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汇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63.
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港口工程等设施都涉及到第四纪松散沉积, 特别是近地面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更为常见。因此, 正确划分和恢复这一时期的地层、沉积环境以及古地理无疑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 但由于缺少层型剖面和系统的年代数据, 或者仅以抱粉组合为依据进行地层划分和恢复古环境, 因而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 我们在这一地区对一些典型剖面和钻孔岩心做了较系统的分析, 特别是取得了一批14C年龄数据, 认为对三万年以来的地层和自然环境有必要作某些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64.
关于松辽和华北中、新生代沉积相的某些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松辽和华北诸沉积盆地与西北典型的内陆沉积盆地相比较,无论在地层岩性、沉积矿物或是在古生物组合上,都有显著的区别,但又并非海相沉积。因此,一些地质工作者对该区沉积相的认识常各持己见,争议颇多。譬如,对于松辽盆地中下白垩统主要生储 相似文献
865.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纹层沙粒度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罗布泊西南缘一个红柳沙包的132个清晰沉积纹层沙物质特征分析表明:所有沉积纹层沙物质均以细砂为主,占42.54~91.82%,其中1871-1874年纹层砂粒最细,1903-1910年纹层砂粒最粗;沙物质粒径分布在0.044~0.283mm之间,平均值0.095mm,中值粒径0.083mm;所有纹层沙物质的分选性都很好,分选系数分布在0.04~0.06之间,平均值0.05;偏态值分布在0.14~0.35之间,平均值0.19;峰态值分布在1.03~1.17之间,平均值1.13;沙物质粒度分维值分布在1.39~2.88之间,平均值2.80。除沙层厚度外,粒级组成、粒度特征参数、粒级分布曲线以及粒度累计概率曲线等也有较明确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66.
气候变暖对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扩张具有叠加作用,为探索不同藻类对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叠加作用的响应模式,选用富营养化水体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模拟春末不同升温幅度(20+3、23+3和20+6℃),5个磷浓度水平(0、0.05、0.15、0.30和0.50 mg/L),通过生长速率、光化学参数等的测定,分析不同藻类对温度升高和营养盐添加的生长与光化学响应.结果表明:3种藻的生长速率对温度和磷的叠加作用呈现不同的响应模式:随着磷浓度的升高,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受温度的叠加作用不断增加,26℃时差异最大;水华鱼腥藻生长速率除在0.30 mg/L磷浓度时受温度叠加作用比较明显外,其他磷浓度水平均没有显著的叠加效应;斜生栅藻在不同磷浓度水平下受温度叠加作用影响有较大波动,但无明显差异.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叠加作用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呈现逻辑斯蒂模式增长,而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均是在特定温度或特定营养盐浓度时呈现最大的叠加作用,叠加作用的趋势不明显.从Fv/Fm结果可知,铜绿微囊藻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随温度升高,磷浓度越高,铜绿微囊藻的Fv/Fm下降幅度越大,这可能是铜绿微囊藻在高生长速率下色素无法积累所致;水华鱼腥藻的Fv/Fm基本保持稳定,各组间差异较小;斜生栅藻的Fv/Fm在低磷浓度组明显低于高磷浓度组,并且随温度升高下降趋势增加,3种藻的光学特性响应反映了藻类在叠加作用下生长的变化.综上所述,铜绿微囊藻对温度上升与磷浓度的升高有更强的响应,导致其产生更高的生长速率,从而促进了蓝藻水华的扩张. 相似文献
867.
滇东北会泽地区发现峨眉山玄武岩中沿NNE向发育的玄武粗安岩,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镜下岩相学分析、锆石U-Pb定年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该玄武粗安岩形成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构造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确定玄武粗安岩形成的加权年龄为(251.6±4.2)Ma(MSWD=0.20),蚀变年龄分别为(143.5±1.9)Ma和(150.5±2.4)Ma。岩石地球化学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测试表明,玄武粗安岩的SiO_2含量在52.09%~54.10%,属于中基性火山岩;Mg~#介于19.88~40.86,在TAS图解上整体显示为碱性玄武岩粗安岩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出会泽玄武粗安岩来自交代的富集地幔源区,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单斜辉石、斜长石和磁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会泽玄武粗安岩是峨眉山玄武岩的一部分,推断其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消亡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68.
Lakes in China have undergone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e.g. lake level, water area changes, as did in the past several thousands years.The enhanced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land use and cover, irrig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atchment etc.,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recent decades' changes of these lakes, although constrained to a great extent by the natural impact. Comparative study on variations of lake volume (water level,depth and area)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ake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1950-2000 indicated that, lake volume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d approximately undergone a two-stage change, i.e.a dramatic decrease from the 1950s to 1970s, and a continuous increase between the 1980s and 1990s; while, in the western region, lake volume had been decreasing nearly all the time.Further studies on some typical lakes concluded that, climatic change was a primary factor for the variations of lake volume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although human activities showed important effect. 相似文献
869.
870.
为查明内蒙古克鲁伦凹陷伊敏组下段砂岩铀成矿规律和成因,系统总结了内外部铀源、构造环境、岩性-岩相特征、后生氧化作用等关键控矿条件以及铀成矿特征,较精准厘定了目的层时代及其铀成矿年龄,进而构建了砂岩铀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克鲁伦凹陷的主攻找矿目的层为伊敏组下段,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海西期花岗岩、下白垩统伊敏组和地下水的U含量高,指示了内外部铀源十分丰富;目的层形成于断-坳转换期,发育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灰色砂体发育,岩性以含砾粗砂岩、砂砾岩为主,结构疏松,透水性好;原生砂体中富含碳屑及植物茎干,自身还原容量较高,是一套良好的含矿建造;该砂体普遍发育强烈的褐黄色面状古潜水(局部古潜水-层间)后生氧化作用,进而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形态;矿体埋深一般小于150 m,每平方米U质量为0.46~1.00 kg,主要呈透镜状和似层状;铀矿化砂岩全岩U-Pb定年获得了(67.1±5.9)Ma和(63.7±5.2)Ma的等时线成矿年龄;结合凹陷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伊敏组下段4个阶段的古潜水-层间氧化铀成矿模式,即早白垩世早期成矿前富铀建造准备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含矿目的层形成阶段、古近纪主成矿阶段和新近纪成矿停滞保存阶段,并指出区内深部(500 m以浅)仍具有较好的古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