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173篇
地质学   29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相似文献   
912.
从国家测震台日常观测角度出发,对MSDP单台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在波形保存、地震定位、报告产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容易出现的不当操作加以归纳总结,给出解决方法或提出注意事项,为测震单台用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3.
从序列基本情况、序列类型、应力场、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4.6地震序列特征,结合已有研究结果,指出阳曲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从其所处的构造区域以及余震展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系舟山西麓断裂不是其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914.
徐杰  宁远英 《中国沙漠》2010,30(4):824-83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放牧后封育样地和放牧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育样地藓类和藻类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在封育样地内,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封育区(P<0.05)。封育样地生物结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放牧样地,并且各样区藓结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藻结皮(P<0.05)。在封育样地内表现为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重度放牧封育区含量较低,体现出不同强度放牧封育停牧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的滞后效应。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和粉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沙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藓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粉黏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15.
喜山期的干气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气侵作用是导致油气分馏形成凝析气藏的重要原因,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定量化的研究较少。以处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内带的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研究区的成藏地质条件,总结其油气性质、组分特征,进而开展原油样品正构烷烃定量测试,计算研究区不同油气藏的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率Q,对其气侵强度进行了定量化评价。正构烷烃损失率Q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气侵(Q变化范围为12%~86%),气侵强度在平面上表现出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小,剖面上由下向上逐渐变小,同时,气侵导致油气性质改变,原油中的低碳数正构烷烃溶于气相,脱离油相形成与凝析油伴生的高含腊量原油,证实了沿塔中82走滑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交汇部位充注的高-过成熟度干气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气侵作用,为该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定量证据。  相似文献   
916.
浅层反射地震方法是城市活断层探测常用的技术,但在基岩埋深比较浅的地区,往往只能识别出基岩顶面的反射波,而仅根据反射地震剖面上单个同相轴的变化很难准确判定断层是否存在.浅层地层的错断往往会引起速度的横向变化,利用高分辨折射地震方法采集的数据,应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速度剖面,能够反映地下速度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面揭示浅层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在四川某地,将这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中.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在基岩埋深较浅地区的不足.  相似文献   
9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s developing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El Nino is analysed and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the near-equatorial cyclones on El Nino is propo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ar-equatorial tropical cyclones developing equatorward of 10°N can intensify equatorial westerlies and produce Kelvin waves, which propagate to the South American Coasts in about 2-3 months, inducing SST to rise there. The near-equatoral cyclone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El Nino.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El Nino ranges from January to May. The number of near-equatorial cyclones developing in this period determines whether El Nino can be generated or not. The persistence period is from June to September. El Nino can not continue developing unless there are adequate near-equatorial cyclones. If there are not, the developed El Nino will be broken down.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is called the developing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El Nino may approach its culmination only when adequat  相似文献   
918.
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访问及其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AutoCAD图形数据库结构的探测和识别,实现对不同版本的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访问和信息处理,并将其用于测绘工作中。  相似文献   
919.
On the basis of S. Kyriakides' findings, the assumption considering that the mid-surface of the tube is inextensible is abandon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onlinear elastic stabittty of long circular tube under combined bending and external pressure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provides more refined results than S. Kyriakides' work. Through a lot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the beading moment-pressure diagram at critical state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920.
防雹现状回顾和新防雹概念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许焕斌  段英 《气象科技》2000,28(4):1-12
文章回顾了我国防雹作业现状,指出防雹原理的物理基础及实际作业中存在的某些重要问题。结合播撒防雹原理和实施中的一些疑问,详细讨论了爆炸防雹的一些机制,给出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作业的部位(作用区),以及如何利用已有观测手段来判定它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防雹概念模型,为防雹作业工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