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广角地震探测中,经常可以见到能量很强、连续性很好的多次波震相,但对于如何确定这些多次波的属性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它们来约束地下的结构特征,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已获取的OBS探测数据,对与地壳折射Pg震相近乎平行并紧随其后的二次反射Pg震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实测OBS地震记录剖面上,二次反射Pg震相具有连续、清晰、可追踪偏移距较远(约60km以上)等特点,其地震波形和粒子运动轨迹与初至Pg震相相似,但二次反射Pg震相波形最大振幅值和粒子震动能量明显比初至Pg震相大.通过理论模型模拟以及对实测地震剖面三种不同反射层路径的走时计算,确定了二次反射Pg震相主要来自沉积层的反射.在此基础上,对二次反射Pg震相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由于反射震相的增加,沉积层界面的约束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测剖面OBS2010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数据后,由于射线密度的增加,沉积层和上地壳结构的成像分辨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2.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相似文献   
63.
海南岛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重要参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揭示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提取了海南岛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通过在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域对壳-幔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波震相进行振幅叠加,同时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获得了海南岛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海南岛地区地壳厚度为26—31km;受普遍发育的花岗岩以及火山作用影响,其泊松比值基本小于0.26,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正消长关系,表明该区的构造伸展作用主要造成富含镁铁成分的下地壳的明显减薄;部分地区的上地壳可能存在褶皱或逆冲推覆构造,其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64.
多谱勒雷达探测较大范围强降水时其速度场特征明显:低层外层为辐合而内层为辐散与辐合相混合;高层外层为辐散而内层为辐合面积较大且带有逆风区的典型组合。应用云南东南部文山雷达站(编号:Z9876;东经104°15′,纬度23°23′)的资料,结合乡镇自动雨量站资料,分析了发生在2008年06月01日晚20时左右的一次小尺度的局地破坏性强降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当回波块低层出现朝向雷达站的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离开)速度区面积时,预示随后的降水是加强的;(2)回波块高层内部速度区有正有负而边缘速度区均为正(辐散)时,表明该区域为强降雨区,强降雨维持;(3)当上述两种速度场发生明显改变时,该区域的降水减弱或停止。这种对雷达回波速度场低、高层的辐合、辐散分析对较大范围强降雨的形成、维持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5.
飞机积冰是一种能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现象.文中分析了与飞机积冰有关的气象因子和天气形势,并提出了一些飞机积冰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6.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在海底结构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转换横波数据模拟为研究海底构造和物质属性提供了精确依据。本文针对现行转换横波模拟技术存在的步骤繁琐、难以确保最优解和无法进行非唯一性分析等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了基于模型解空间和目标函数的模拟技术, 形成了主动源转换横波数据模拟的新方法, 该方法可借助计算机程序实现结构模拟的自动化。在南海西北陆缘的西沙地块OBS2013-3测线上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分别利用单台PPS震相和全体台站的PSS震相走时数据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本文的方法能够提供对于最优模型的快速、准确搜索和非唯一性范围的估计。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主动源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数据模拟的效率, 并为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67.
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服务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变化及其生态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其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发现西部地区2000—2019年间:① 聚落和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增加,草地有逐年下降趋势。② 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年际差异且空间差异较大。③ 水源涵养服务有轻微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地区、三江源西部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等;土壤保持服务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黄土高原地区、川滇西部地区、藏西北地区、藏东南地区等;防风固沙服务呈下降趋势,大幅下降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西藏和北疆部分地区。④ 生态系统供给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主要为协同关系,与防风固沙主要为权衡关系且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地区。⑤ 生态工程区内生态系统服务协同程度大于非工程区。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有助于进行科学化生态管理,最大化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8.
设计以大概念为中心的主题式单元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和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西湖的形成之谜”为单元主题,从构建层级概念体系、设计结构化课时情境、明确分层教学目标、分解课时学习任务等角度,探讨聚焦大概念的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9.
黄河源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江河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放牧家畜数量的增加使该地区传统草地畜牧业面临过度放牧、草地退化、季节性失衡等发展难题。为科学掌握黄河源区放牧家畜的情况,本文以黄河源区的玛多县为研究区,应用无人机对玛多县放牧家畜(牦牛、藏羊和马)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开展航拍调查。根据牦牛、藏羊和马的无人机图像解译标志库进行目视解译,采用5种方法估算玛多县放牧家畜的数量,利用选择指数分析家畜空间位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在冷季无人机航拍样带内,牦牛、藏羊和马的样带密度分别为4.12、7.34和0.06 只/km2。② 玛多县有牦牛7.08万头,藏羊10.22万只,马0.12万匹,经验证,估算牦牛、藏羊和马数量的误差分别为-0.93%、2.27%和-13.23%。③ 家畜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倾向于坡度小于12°,草地覆盖度高于0.6,距居民点小于1 km,距水源小于 3 km,距公路大于3 km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畜牧业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研究牧区放牧家畜的特征和草畜平衡情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资料,对2018年1月3—8日和24—28日出现在湖南岳阳的两次雨雪冰冻过程的强度、落区和相态转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冷空气南下与中低层暖湿气流汇合于中东部一带,配合南支槽影响,是造成岳阳市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②在这两次过程中降水(雪)时间段与垂直上升运动区对应较好,影响降水相态主要是垂直温度层结;③800~700 hPa中间出现>0 ℃的逆温层,以降雨或冻雨为主,而当整层温度低于0 ℃时,以降雪为主;④在两次过程中,EC细网格预报在过程降水的起止预报中都做的比较好,雨雪的转换时间及量级预报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