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苏新  陈芳  陆红锋  黄永样 《现代地质》2008,22(3):376-381
对2002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深水冷泉活动区水深约3000m海底获得的1块自生碳酸盐岩展开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显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HD-83站位岩石样品为有多孔不规则块体,属于与扩散流有关的冷泉自生碳酸盐岩。其自生碳酸盐矿物成分为镁方解石或文石,含量达全岩的17%。全岩碳同位素值δ13C为-61.403‰,氧同位素值δ18O为3.5606‰,属于甲烷冷泉喷口成因自生碳酸盐岩,甲烷来源以微生物成因为主。该岩石显微结构有泡孔状、充填通道、不规则裂隙、虫孔边缘加厚4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比,推知这些显微结构可能与甲烷分解排气释放或流体逃逸通道有关。本研究注意到在岩石的裂隙或孔道中菌丝体普遍存在,可能属于菌席的组成份子,依靠通道内流体进行化能合成。  相似文献   
22.
珠江口盆地海相上渐新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珠江口盆地若干钻井资料,发现珠江口盆地远岸地区发育了一套含超微化石Sphenolithus ciperoensis-Sphnolithus distentus的海相渐新世沉积,其中珠江口盆地东部西侧最为发育.除珠江口盆地外,在南海北部,海相上渐新统尚分布于台湾西海岸及琼东南坳陷,其海相发育程度存在自东向西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3.
活动大陆边缘水合物分布规律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的活跃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育地区。增生楔是活动陆缘中的一种主要构造单元,是水合物富集成矿的有利地段,具有水合物的系列地震标志-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ion,简称 BRS)、阻抗谱白化(Blanking zone)、振幅速度结构异常(V’AMP)等多种地物理响应特征。通过对水合物成藏的影响因素分析,认足的沉积物输入、多类型的构造样式、有利的热结构、多源混生烃气运移等是水合物成藏的有利条件,具有水合物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4.
南海陆坡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陆坡地区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一些属性和特征的研究,获得了下面的初步认识:(1)南海陆坡有几个沉积速率较高的地区, 如东沙一带、西沙海槽、中建南地区,以及南沙西南部和西北部(曾母、万安盆地);(2)大洋钻探钻井资料的研究表明,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为高碳酸盐比值的低速堆积期,而近200万a以来为低碳酸盐比值的高速堆积期,上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最主要成分;(3)南海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不同,全新世为沉积速率最高的时期,其次为更新世;上新世和中新世为沉积速率较低的时期。南海利于气体水合物存藏的沉积可能为全新世和更新世的沉积;(4)对南海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海陆坡的A区(东沙附近)、B区(西沙海槽)、D区(南海西部、越南以东)等地区可能利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而E区(南沙西南部)、F区(南沙中上部)和G区(南沙海槽)则是气体水合物调查值得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25.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计算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热流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的冰晶格架及其间吸附的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组成的固态化合物,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BSR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相同气体成分水合物的相对稳定的温压关系是根据BSR的赋存深度计算海底热流的理论基础。选择南海北部陆坡有典型BSR反射的地震剖面,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压力、温度、地温梯度、热导率及热流等地热参数。通过计算热流值与实测热流值的对比可以大致推测,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运用该方法计算的热流值误差可能在12%以内。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海底热流等理论研究提供一定信度的数据资料,而且通过实测热流值校正后的热流数据以及经验公式,可以反过来用于BSR深度的计算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6.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海盆HY4—2柱状样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化石的溶解作用及暖水种化石的分布规律。依此对区内晚第四纪的地层及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柱状样所揭露的地层包括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古气候包括了三个暖期和二个冷期等五个气候期。  相似文献   
27.
据香港南部近海5个工程钻孔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组合特征、分布规律、丰度及分异度等所揭露沉积层的地质时代,作者认为该区地层包括中更新统(上部)、上更新统和全新统。按钙质超微化石的古生态和沉积物特征,本区全新世的气候经历了升温期、温暖期两个气候期,温暖期中间存在两次降温,可能造成海平面下降。  相似文献   
28.
对东太平洋海盆CC区多金属结核的研究发现,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史经历了三个生长期,即早中新世早期生长期(核心形成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生长期(中间层组形成期)、上新世至第四纪生长期(外层组形成期)。每个生长期之间曾出现过结生长的间断期。早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史表明本区曾存在三个沉积环境不尽相同,但沉积速率均小于3m/Ma的沉积期,即早中新世早期钙质软泥沉积期、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初期硅质软泥沉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海洋四号”船于DY85-3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CC区南部取得的PC5794和PC5653二个柱状沉积样的钙质超微化石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进行了生物化石带的划分与对比。其中,PC5794自下而上划分出NN1,NN2和N3二个化石带;PC5653仅识别出NN2化石带。  相似文献   
30.
对东太平洋1枚水成结核和2枚成岩-水成混成结核共25个微层样品进行了同位素质谱分析和等离子光谱分析,取得了结核壳层的^87Sr/^86Sr、^143Nd/^144Nd比值以及Mn,Fe,Ti,Al、稀土元素等含量,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类型结核中Sr-Nd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在水成结核A99中^87Sr/^86Sr比值与εNd值呈弱正相关,在成岩-水成混成结核5737G和5739G中^87Sr/^86Sr比值与εNd值呈负相关。^87Sr/^86Sr比值与εNd值在A99结核剖面中的分布反应了东太平洋10Ma(晚中新世)以来海水受到了强→弱→强的火山作用影响;^87Sr/^86Sr比值与εNd在5739G结核剖面中的变化表明成岩作用结核的生长起了重要的作用;而5737G结核剖面中的变化则反应了火山作用对结核的成长起了较大作用 。同时所有类型结核的初始壳层都具有较高的εNd值,表明火山作用突然加强可能是结核生长的一个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