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21.
测绘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涌现,给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当前测量学“测绘技术前沿”课程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新增内容多但学时少、测绘新仪器设备不足等,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精心组织课堂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多渠道创造实践条件等探索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22.
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西昌市森林火灾发生后,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显著增多,火灾对表层土壤产生一定影响,但目前对火灾影响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机制及致灾特征研究尚浅。以未遭受火灾区域和遭受火灾区域的表层土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总有机碳、颗粒级配和X射线衍射分析,并结合室内相关力学试验研究了火灾前后土样的黏土矿物含量及力学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火灾发生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不稳定的无机土壤裸露;土壤团粒结构稳定性降低,土壤中细小颗粒含量增高,细小颗粒容易阻塞土壤表层孔隙,不利于雨水或地面径流的下渗;(2)火灾的高温过程使得土壤中黏土矿物含量变化,高岭石(Kao)相对含量减少了10%,伊利石/蛭石混层增加了1%,伊利石(It)减少了20%,蛭石(V)增加了29%,变化最为明显;(3)火灾发生后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明显衰减,应变软化现象更为明显,这是土壤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即蛭石矿物含量增高导致的。森林火灾会从颗粒粒径,矿物含量和强度参数3个方面显著影响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导致火烧迹地遭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23.
作为青藏高原南东向“挤出逃逸”的重要通道,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具有大型走滑断裂广泛发育和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的特征.本文使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理论,在前人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吸收新近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三维块体几何模型,使用1999—2007年的GPS数据反演得到青藏高原东缘中南部主要活动断裂滑动速率.使用反演得到的滑动速率和最优断层闭锁深度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和其内部断裂的地震矩积累,并利用历史强震目录估算了地震矩释放,在比较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地震矩亏损(未释放的地震矩)较大的断层和断层段,该结果可以作为研究区强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824.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825.
2011年隆冬北京初雪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董林  符娇兰  宗志平 《气象》2012,38(8):913-920
利用常规、加密观测自动站资料、雷达风廓线资料、L波段探空风、微波辐射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2月9—10日北京首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是在高空短波槽、东风回流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路冷空气经东北平原南下到渤海,而后向西移动形成回流。华北地区的东风回流具有西北方向浅薄、东南方向深厚的楔形结构,同时具有湿冷的特性。东风回流前沿有辐合上升气流和锋生,在近地面层形成冷垫和小幅度增湿,西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造成降雪。500 hPa短波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和850 hPa的温度平流促进了河套附近地面倒槽的发展和东移,倒槽的辐合上升区与东风前沿的辐合区叠加导致上升运动加强为北京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暖湿气流是降雪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826.
DEM数据是流域水文分析和模拟的基础,不同DEM分辨率尺度深刻影响着水文分析和水文过程模拟的结果。本文基于机载LiDAR获取的DEM数据,分析了不同分辨率LiDAR DEM在坡度提取、水文指数分析和流域特征参数提取中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分辨率DEM数据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EM分辨率的降低,坡度平均值减小,TWI平均值增大,SPI平均值减小,LSF均值先增大后减小,当分辨率为10 m时,LSF取得最大值;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随分辨率的降低、坡度值的变小,地形湿度指数变大,蒸散发量增加,地表径流深减小,而土壤渗漏量与地下径流量则是先减小后增加,出现极值时DEM分辨率为10 m,与LSF出现极值时一致。  相似文献   
827.
2011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娇兰 《气象》2011,37(6):756-763
2011年3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南支槽略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4 mm,比常年同期偏少27%,为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受冷空气、南支槽及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月内共有7次主要的降水过程,较强的雨雪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828.
<正> 塔里木盆地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的地层发育齐全,前震旦系变质岩为结晶基底,古生界沉积岩为下部沉积盖层,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岩为上部盖层。沉积盖层由五套沉积旋回组成,构成五个超层序,并具有年代越新,超层序时限越短的特征,包含四套古生代海相地层和一套中—新生代陆相煤成油层。古生代海相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呈偏心式叠置复合。  相似文献   
829.
目前是地质灾害预防的主要时期,今年入汛以来,广西大部分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强降雨已造成全区11市69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合计138万人,累计紧急转移安置7.63万人。强降雨还引发了山体崩塌、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已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830.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对储集性能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心观察资料,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把成岩作用类型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13种成岩作用类型。根据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依据,结合盆地埋藏-热演化史和烃类充注史等资料,将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火成岩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火成岩共发生了3期溶蚀作用、2期构造作用、2期油气充注作用,以及绿泥石、硅质、碳酸盐等胶结作用。主要成岩序列为溶蚀作用Ⅰ→构造作用Ⅰ→栉壳状绿泥石→细纤维状绿泥石→硅质Ⅰ→较粗纤维状绿泥石→烃类充注Ⅰ→硅质充填Ⅱ→亮晶方解石Ⅰ→构造作用Ⅱ→溶蚀作用Ⅱ→烃类充注Ⅱ→亮晶方解石Ⅱ→铁方解石→硅质充填Ⅲ→溶蚀作用Ⅲ。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的控制具有改善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对储集性能具有改善作用的成岩作用类型有挥发分逸出作用、熔蚀作用、冷凝收缩作用、脱玻化作用、机械压实破裂作用、风化淋滤溶蚀作用、次生溶蚀作用。对储集性能具有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类型有熔结作用、充填作用、机械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