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黄河三角洲冰-泥(沙)互层及其产出的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大量冰 泥互层的特殊现象。按成因,黄河三角洲上冰 泥互层可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充填型两种。冬末春初,当气温回升,冰层融化,在冰 泥互层区可以形成3种特殊的、未见报道的沉积构造:冰成泥沙笋、冰成豆粒和冰融水滴坑。这些沉积构造和冰 泥互层区遗迹是冰 泥互层现象重要的地质记录,可用以指导古代地层中类似现象的识别和正确解释。冰 泥互层多发育于冬季广泛出露的边滩、心滩和部分河道上,是暴露与准暴露沉积环境和低温(±0℃)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结合黄河三角洲和莱阳盆地莱阳组马耳山段地层研究认为,对冰 泥互层及其产出的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2.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3.
大别山中生代侵入岩氧同位素结果表明它们受到了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相互作用的扰动。为了确定水—岩交换过程中的有关参数,本文利用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分别对大别山中生代主簿源、天柱山和团岭花岗岩以及沙村和椒子岩辉长岩矿物—水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定量计算,并估计了水—岩反应有效时限、流体流动速率和水/岩值。多维矿物相—水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大别山主簿源、天柱山和团岭花岗岩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反应的有效时限约为0.3~3 Ma,流体流动速率约为1×10-15~3×10-14mol/s,水/岩值为0.27~0.78;沙村和椒子岩辉长岩岩浆期后亚固相水-岩反应的有效时限约为0.02~0.4 Ma,流体流动速率约为1.6×10-14~4.8×10-13mol/s,水/岩值为0.11~0.33。  相似文献   
404.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静思楼纠偏加固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软土地区房屋基础纠偏加固设计、施工及实施效果的实例进行了阐述分析,指出鲻了软土地区房屋基础纠偏加固设计应遵守的原则及程序,对类似地区房屋基础纠偏加固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0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初步解释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心、测井与VSP资料来标定地震反射体,大大提高了大陆科学钻探孔区地质构造解释的可信度。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其下方正常的中下地壳波速结构反映了中新生代地壳的拉张与伸展。孔区三维地震拱形反射由榴辉岩及切穿它们的晚期破碎带共同形成的。在CCSD主孔东南方深部重力高部位有多个这样的拱形反射,预示在地表陡倾榴辉岩的延伸方向还有多个一定规模的隐伏榴辉岩体。孔区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产生强反射的主要机制是韧性剪切复合岩套,由糜棱岩和经剪切错动产生的表壳岩片互层组成。三维地震调查提供了三维的反射地震波场,使揭示孔区三维的地质构造成为可能。450ms以上的时间切片与地袁地质构造和地磁异常相关,而1000~1200ms的时间切片与深部重力异常相关,主要反映由隐伏榴辉岩体产生的反射波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编制了沿三维地震主剖面的推断地质构造图。  相似文献   
406.
本文尝试对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深部储层沙四段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C、O、Sr同位素进行测定,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约束、相互印证),客观、科学地分析三者所反映的构造、沉积、成岩、成烃信息,揭示深部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规律,探讨C、O、Sr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深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07.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08.
斜坡变形乃至破坏是一个动态的地质力学过程,这个过程是应力 ̄位移关系控制的大变形过程和由应力与应变状态控制的小变形过程。宝塔滑坡除具有不变形特征外,还兼有弹性、弹塑性和流变性等小变形特征。本文通过建立宝塔滑坡复活变形机制的“概念模型”,运用可变形块体离散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时间延拓,获得对地质体演化的认识,达到预测和防治方案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9.
1 机组简介 本装置采用的是MYCOM公司生产的3225 MSC型旋转容积式螺杆压缩机组,此机组为二级压缩,电机驱动,整台机组主要由壳体、转动部分、传动部分、轴承、能量调节机构和辅助  相似文献   
410.
在阿尔丹-斯坦洛沃依地盾的西伯利亚地台西南部地区划分出四个金矿带:(1)Ket-Kep带(主要由矽卡岩型、石英脉和网脉型、碳酸岩中的伊利石-褐铁矿型以及伊利石-绢云母交代型矿床或矿点构成);(2)Ulkan带(伊利石-云母交代和石英脉型);(3)Dzhugdzhur带(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4)Dzhugdyr带(石英-硫化物脉型)。含矿矽卡岩成矿时代为中生代,而与石英和石英-硫化物脉型有关的矿化形成于晚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大多数中生代的金矿化都与岩浆作用有关。含金岩石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Dzhugdzhur带的矽卡岩(500-715℃)和Ket-Kep带的热液交代型岩石(510-530℃)中,这些矿石的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的水溶液盐度高达40%NaCl当量,其子矿物主要为Na,K,Ca的氯化物,并以存在CO2为特征。Ket-Kep带内高温(高达465℃)和中温条件形成的石英脉和网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盐度达32%NaCl当量,包裹体中有时含低密度的CO2。Dzhugdzhur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形成于225-230℃,为低盐度成矿溶液(1%-2%NaCl当量)。Dzhugdyr带中含金石英-硫化物脉的成矿温度为260-390℃,成矿溶液为低盐度(1.5%-7.5%NaCl当量)KCl水溶液。Ulkan带石英脉的成矿流体中含K-Na氯化物物种,所测定的盐度值为2%-10%NaCl当量,成矿温度在220-28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