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13篇 |
海洋学 | 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系统查阅谷德振先生的生前论著,发现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而且还是我国工程地震研究的开拓者。早在治淮工程开始就注意工程建设中的地震问题,1959年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后,特别关注工程地震问题,提出了工程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思路与技术方法,提出了活动断层的新概念,建议把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称为活断层,并提出了从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出发识别活断层的方法,提出了水库诱发地震是水库水体荷载与沿断裂带库水下渗引起的强度弱化和孔隙压力共同作用的科学观点等。他把上述观点、思路与方法,成功应用到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治理、葛洲坝工程与丹江口工程坝址勘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2.
南秦岭宁陕地区新铺钼矿地质特征、辉钼矿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铺钼矿是南秦岭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石英脉型钼矿,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产于东江口花岗质岩体内的NE向断裂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为主,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赋矿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元素地球化学显示了贫硅(56.85%~65.45%)、富铝(14.59%~15.59%)、高铁(4.81%~6.41%)、高镁(51.3%~60.2%)、高钙(3.63%~5.78%)、低钾高钠(K2O/Na2O=0.45~0.71),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A/CNK比值为0.73~0.96,属于准铝质;稀土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具有高Sr、低Y、高Ba、高Sr/Y和La/Yb比值。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97.0±1.6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于早侏罗世,明显滞后于成岩年龄10~30Ma。综合分析岩石Sr、Nd、Hf同位素、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我们认为新铺钼矿的形成可能与赋矿围岩没有直接的成岩联系,赋矿围岩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洋陆俯冲环境向陆陆碰撞体制转变阶段,由残余洋壳熔融和上覆地幔楔及古老陆壳混染而成的埃达克质岩浆形成,属于同熔型花岗岩;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的陆陆碰撞造山转换到碰撞后伸展阶段,受控于区域NE向构造。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我国第 1个以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前兆为目标的三峡井网布设与观测井建设的科学思路及其实施结果。由于水库蓄水引发一定震级的诱发地震时 ,会引起含水层应力应变状态及与其相关的孔隙压力变化 ,并导致观测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为此利用震级 (MS)、孕震断层长度(L)与应力应变场变化范围 (R)的关系确定了井数与井间距 ;井位的选择 ,主要依据了地下水动态为映震灵敏条件的科学认识 ,选择了断裂带及其应力易集中的端点、拐点与交点等特殊构造部位 ;井深与井孔结构的确定 ,遵循了在有限投资的前提下 ,尽可能揭露封闭性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和尽可能减少地表水文气象因素干扰的原则。按照上述思想与原理 ,在坝区和库首区各布设了 4口井 ,井深为10 0~ 2 0 0m ,均揭露出封闭性较好的承压含水层 (带 )。初步观测结果表明 ,三峡井网的布设与观测井的建设较为成功 ,为诱发地震前兆监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5.
笔者根据十几年地震监测预报的实践体会,尤其是根据1996年华北北部地区震情跟踪研究中发现的某些问题,重新提出要大力加强前兆异常的落实工作,建议把以源兆为基础的预报思路为以场兆为基础的预报,要大力加强活动构造研究与地震前兆研究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未来强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6.
77.
京津冀地区井水位的数字化观测及其地震前兆监测效能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较为系统地调查北京、 天津、 河北地区井水位数字化观测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井水位的年、 月、 日动态特征, 并根据以往的震例评估了地震前兆监测的效能。 研究结果表明, 约90%井的水位年动态有一定规律性, 可在地震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 约50%井的水位日、 月动态有一定规律性, 无阶变与超3倍均方差的脉冲, 可在地震短期和短临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效能。 研究结果还表明, 数字化井水位观测中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约一半的井水位动态中存在较大幅度的脉冲状"异常"变化, 严重影响地震前兆监测效能。 相似文献
78.
79.
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中,发现强震前有3种不同的前兆异常,即来自震源的源兆异常、与地震有关的区域活动关联的场兆异常及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远兆异常,它们在成因、特征与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意义不同。从数量上看,场兆是大量的,源兆是少量的,而远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区别这3种前兆,全力寻找源兆,积极地开发场兆的预报功能,承认远兆并揭示其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0.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历了"创建阶段—发展阶段—提高阶段"到目前开始的"全面现代化阶段",形成了国家级基本台(网)、省级区域台(网)与县市级地方台(网)三类台(网),记录到了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海量数据,为相关的灾害、环境、资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九五"期间,完成了对全国114个台站以水位、水温(地热)、氡(Rn)与汞(Hg)观测为主的数字化改造。"十五"和以后更长一段时间内,计划大规模推广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建设三个"前兆台阵",初步建立流动观测系统,完善与健全学科台网中心,建立学科观测技术质检中心,并就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中的一些基本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使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沿着"台网(站)布设科学化,测项配套合理化,监测技术系统自动化和现代化,观测规范化和观测数据质量评价定量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