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全球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研究现状魏春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大型-超大型矿床,有色金属,贵金属,全球吨-品位-矿床类型模型随着矿业勘查范围的扩大,大型及超大型矿床在经济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受到全球地球科学家的关注[1...  相似文献   
62.
低δ~(18)O岩浆成因的苏州A型花岗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δ~(18)O岩浆成因的苏州A型花岗岩傅斌,魏春生,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关键词氧同位素,水—岩交换,扩散作用,低δ~(18)O岩浆,苏州A型花岗岩自从Muehlenbachs等[1]和Friedman等[2]分...  相似文献   
63.
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部分熔融可能是壳幔物质转换的主要途径,地幔超级上涌事件与地壳幕式生长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4.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显生宙陆-陆碰撞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前寒武纪超高压变质岩相对较为缺乏.板块汇聚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碰撞与不同深度的俯冲有关,其中有限产出的前寒武纪超高压变质岩是通过弧-陆碰撞或延长的洋壳俯冲形成的.这表明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岩石圈在热力学、结构、组成、岩石学及流变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5.
北淮阳庐镇关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对大别造山带北麓的北淮阳庐镇关浅变质岩浆杂岩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显微结构观察、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以及单矿物激光氟化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或片状分带,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少数样品的锆石具有窄的蚀变边。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浆岩有较一致的形成年龄,变化范围为739±8Ma~754±5Ma。岩浆岩单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其中锆石δ~(18)O为1.39‰~6.81‰,石英为3.12‰~12.47‰,斜长石为0.71‰~8.38‰。锆石的δ~(18)O值在不同岩体和/或同一岩体的不同样品之间具有明显差别,反应了其初始岩浆在氧同位素组成上的不均一性。锆石与其它矿物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氧同位素不平衡,说明它们经历了岩浆期后的扰动,其中部分样品受到了亚固相条件下高温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还有部分样品在岩浆后期演化过程中可能同化混染了高δ~(18)O值的围岩。大多数锆石具有低于典型地慢锆石的δ~(18)O值,表现出~(18)O亏损特征。低δ~(18)O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表现出典型岩浆锆石的特征,表明这些低δ~(18)O锆石是从亏损~(18)O的岩浆中结晶出来的,而非热液蚀变成因。这一结果证明,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低δ~(18)O锆石形成于热液蚀变岩石经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低δ~(18)O岩浆。结合这些样品的形成年龄,我们认为这些低δ~(18)O岩浆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地幔柱裂谷岩浆活动有关,并对应于全球性的雪球地球事件。此外,这些岩石中锆石U-Pb年龄与矿物δ~(18)O分布与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相似,指示北淮阳单元属于俯冲的扬子板块北缘  相似文献   
6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县毛北村。本文主要研究深度分别为734.21m~737.16m(Ⅰ)和929.67m~932.86m(Ⅱ)两段榴辉岩与片麻岩互层的主孔岩芯,利用激光氟化法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结构羟基含量分析。氧同位素分析表明,两段岩芯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δ^18O分别为 1.0‰~ 3.8‰和-4.1‰~-3、3‰,两段岩芯的片麻岩中石榴石的δ^18O均低达-4‰。表明片麻岩和榴辉岩的原岩均在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前一同遭受过古大气降水的高温热液蚀变作用。在第1段岩芯的榴辉岩和片麻岩接触界线附近发现氧同位素交换前锋,指示板块折返过程中靠近片麻岩的榴辉岩与主要来自片麻岩的退变质流体发生流体-岩石交换,且其退变质程度主要受流体的迁移距离控制。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石榴石都含有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为50~776ppm;绿辉石中OH含量范围为321~1636ppm;石英中含有以3596cm^-1为特征峰的结构水,但是含量很少。将剖面氧同位素和结构羟基含量的分析结果相结合,我们发现石榴石和绿辉石等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的变化与对应矿物的OH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证明板块折返过程中的高压退变质作用及其伴生的局部流体活动可能是造成超高压变质矿物之间氧同位素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且氧同位素不平衡的程度主要受退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局部水/岩比控制。因此,在深俯冲板块折返过程中,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结构水的出溶可以是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7.
微区-原位(in situ)同位素研究,是离子探针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的方向之一。以精确测定同位素比值的角度来看,能同时接收某一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多道接收质谱最为理想,这正是新一代CAMECA ims-1270离子探针致力解决的难题,也是它明显优越于前几代离子探针的地方。1270多道接收离子探针(以下简称1270离子探针或1270)的磁场半径大到635mm(即直径为  相似文献   
68.
对皖南新元古代石耳山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微区u—Ph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耳山花岗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h年龄分别为777±9Ma和827±15Ma。总体上石耳山花岗岩的特征为:高SiO2(74.7%-78.5%)、高K2O(3.99%~5.64%)和高K2O/Na20比值(1.5—3.0),以及很低的基性组分含量(YTiO2+FeO+MgO=1.2%-3.0%),显示出高度演化的地壳物质。并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模式和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2—0.4)。全岩εNd(t)值(-0.53—+0.72),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亏损地幔组分。样品的锆石δ^18O值为2.4‰-7.1‰,显示石耳山花岗岩为低δ^18O值岩浆岩;相对较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说明其成因与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其余矿物与锆石相比,大多数表现出很大的δ^18O值变化范围,表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U—Ph年龄为827±15Ma的锆石应为继承来源,而年龄为777±9Ma的锆石可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1000—880Ma中,皖南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沿着大陆边缘形成初生地壳。约827±15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岩。随着裂谷的快速打开,约780Ma幔源岩浆沿裂谷带上涌,启动了中上地壳裂谷带高温热液蚀变,同期喷发了大量的火山岩。裂谷带内的岩浆围岩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水一岩交换,形成各种低δ^18O值的蚀变围岩。在约805℃时,蚀变围岩开始部分熔融并且同期侵位冷却固结,形成花岗岩。较老的继承锆石大多被熔融,大量形成的是约777±9Ma结晶的岩浆锆石。由于处于熔体状态的时间很短,使得岩浆未能均一化,而生成具有不同低δ^18O值的花岗岩。石耳山花岗岩初生地壳的形成至少经历了2个阶段部分熔融成岩过程,因而具有高硅、高钾和低基性组分等高度演化的地壳物质特征。  相似文献   
69.
桐柏造山带深熔作用:混合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小驰  吴元保  彭敏  汪晶  王浩  彭德才 《岩石学报》2011,27(4):1163-1171
桐柏造山带是研究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变质带演化的关键地区。由于桐柏高级变质杂岩深熔作用发生时间还缺乏准确的限定,这一区域的构造演化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桐柏杂岩中的一个混合岩的中色体和两个混合岩浅色体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年代学测定。中色体中锆石分析点获得的上下交点分别为859±73Ma和135±250Ma。接近上交点的6个谐和分析点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结果为828±7Ma (MSWD=0.57)。这一年龄结果同上交点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代表混合岩原岩结晶年龄,对应扬子板块北缘出现的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另一方面,混合岩浅色体中的新生锆石具有面状分带或是弱的振荡环带,低的Th/U比值,锆石形态学和内部结构也表明新生锆石结晶于与深熔作用有关的熔体中,它们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5±4Ma和131±3Ma。这一年龄范围代表桐柏高级变质地体发生深熔作用时间,区域上与桐柏-大别变质带广泛出现的碰撞后岩浆事件的时代相同。桐柏造山带出现造山后伸展的时间应不晚于135Ma。  相似文献   
70.
当代地球化学研究的某些新进展(Ⅰ)魏春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1矿床地球化学有关成矿理论研究的新突破(1)变质热液金矿床成矿理论的确立与完善:7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新的“淘金热”,到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