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136篇 |
地球物理 | 64篇 |
地质学 | 220篇 |
海洋学 | 62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36篇 |
自然地理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运用诊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台风"蒲公英"结构、强度的演变分析,得到可以用高低空的风切,辐散、辐合场的配制来进行判断,热带气旋是否会发展;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否会显著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影响;在海上资料比较缺少时,我们可以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12.
613.
数字编码技术在雷达、医学等方面广泛成功应用使得将其引入地震探测中成为可能。本文为将数字编码技术引入地震探测中,进行了岩石物性成像仿真实验。首先讨论了编码超声成像原理,分析了编码技术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激励Golay码,利用FieldⅡ软件包进行了岩石物性超声成像的仿真,并比较了仿真结果的成像分辨率。结果表明,编码技术是提高超声成像质量的有效方法。结果可用于指导野外编码地震探测。 相似文献
614.
615.
NOAA-AVHRR资料反演地温与地面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遥感反演和地面实测2种方法获得的地温数据进行对比。首先,用NOAA-AVHRR第4、5波段数据和NASAPathfinder地温计算模型计算出中国1999年1月的最高月地温;然后,将其与同期267个气象站的实测月最高地温值进行比较。结果为:遥感反演地温与地面实测月最高地温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6,标准差为5.6℃,反演值比实测值平均偏低2.8℃。用实测地温数据对遥感反演地温值进行线性修正,修正后的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6,标准误差由修正前的5.6℃变为5.2℃,平均误差由修正前的4.9℃变为4.1℃,平均偏低值由修正前的2.8℃变为0.1℃。修正后的遥感反演地温与实际值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616.
贵州烂泥沟金矿是中国黔桂滇“金三角”区内已知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资源储量大(大于126.25 t),达到超大型规模,大地位置处在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右江盆地北侧,由赖子山背斜、板昌逆冲断层与册亨构造带所组成的三角形构造变形区的北部顶点。本次研究系统剖析烂泥沟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因类型,建立找矿地质模型,并依据资料基础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而在模型上开展成矿地质异常信息定量提取与三维空间重构,建立找矿预测模型,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通过三维证据权与找矿信息量相结合的综合圈定办法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共圈定找矿靶区5处,其中A类靶区2处,B类靶区3处,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17.
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 data on 1.0°×1.0° grids and data from the Tropical Cyclone yearbook(2000),a diagnos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rapid weakening of typhoon Xangsane.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harp decline in the intensity of typhoon Xangsane resulted from its movement into the coo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the intrus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mainland into the typhoon,and a rapid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led to the demise of the typhoon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moisture transport into the typhoon.Furthermore,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largely modulated the rapid weakening of typhoon Xangsane. 相似文献
618.
619.
620.
淮安一次雾霾过程的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12年6月9-11日淮安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严重雾霾天气,PM2.5、NOx、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次雾霾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这次连续雾霾过程中,SO2的质量浓度都在0.049 mg/m3以下;NOx、PM2.5、CO的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并在整个雾霾过程中出现两个峰值,均出现在能见度低于1 000m的雾过程中;在雾霾天气过程中,中低层一直维持一个逆温层结,其中四个时次中逆温层底在975 hPa,逆温层顶在925 hPa附近,这种稳定的大气垂直结构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的垂直交换以及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为雾霾的长时间维持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整个雾霾过程中,近地层始终维持偏东风向,能见度在风速下降的时候随之下降,在风速增大的时候随之增大.应用轨迹模式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条件和大面积秸秆燃烧的结合是造成这次淮河下游连续雾霾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