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长大深基坑施工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长大深基坑施工空间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方面,理论研究尚不多见的现状,提出了黏性土条件下长大深基坑施工空间效应的简化计算方法。引入等代内摩擦角的概念,将基坑坑周土层等代为无黏性均质体,应用土的塑性上限理论及相关联流动法则,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长大深基坑拉裂-剪切和纯剪切两种三维破坏模式下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具体研究,给出了相应的空间效应系数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数值模拟的低效率、高费用、长周期的缺陷,可手算完成;计算成果能直接得出基坑坑壁空间效应系数的分布特征及量值大小,可用于指导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信息化监测测点布置和断面选择。  相似文献   
372.
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3-K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相似文献   
373.
利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采自中条山地区多个古铜矿冶炼遗址的冶炼产物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同类硫化铜矿床相比,其显著特征为元素Se、Te、Bi、Sb、As、Ag、Hg、Au含量较低,甚至极低,且元素含量比值埘(Se)/w(Te)较高,w(Co)/w(Ni)很高。这些特征应可作为该地区古铜矿7台炼产物区别于皖南地区古铜矿的判别依据。研究发现。中条山炼渣的稀土配分曲线与中条山原生硫化铜矿的稀土配分曲线很相近,但不同于其氧化铜矿;从原生硫化矿→半氧化矿→氧化矿,部分微量元素似乎有一个逐步流失的规律。  相似文献   
374.
南海早中新世珠江期东沙台地流花生物礁- 滩组合中,具白垩状结构的灰岩属于广义的白垩状结构灰岩。白垩状结构灰岩的主要鉴定特征是:在宏观上,岩石为白色或淡色松软、酥脆、多微孔的灰岩,其比重较轻;在微观上,岩石组构具有低镁方解石微晶及微亮晶格架和晶间孔喉网络,其中含亮晶胶结物甚少。流花生物礁- 滩组合的白垩状结构化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在成岩中-晚期中埋-深埋环境中,通过进一步溶蚀、淋滤,产生大量溶蚀孔洞,从而形成白垩状孔隙储集层。论述了流花生物礁- 滩组合广泛发育白垩状结构灰岩的证据、白垩状结构化产生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的证据及白垩状孔隙储集层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75.

中国台湾中央山脉东部出露的玉里变质带作为板块构造的缝合带,拼接了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南海板块、未俯冲的弧前基底和菲律宾海板块(吕宋岛弧),是认识台湾造山运动地球动力学重建的关键。玉里变质带出露含蓝片岩相的铁镁质—超铁镁质变质火成岩块体,这些块体在构造上被以绿片岩相为主的多期变形的云母石英片岩所包围。而玉里带东南侧发育了以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为主的初来组地层,初来组地层是否属于玉里带近年来仍然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台湾玉里带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演化重新研究,针对中央山脉东部玉里带和初来组地层分别采样,利用碳质物质拉曼光谱温度计(RSCM)计算出变质片岩峰值变质温度的均值。结果表明:玉里带的峰值变质温度范围在400 ℃~550 ℃之间,比台湾地区的其它次级构造单元温度高;玉里带内,峰值变质温度高于500 ℃的地区毗邻玉里带的3个最大的高压变质火成岩块体,说明高压变质块体可能存在与围岩之间的交代变质作用;初来组地层的峰值变质温度约为360 ℃,与玉里带的温差达100 ℃以上,说明初来组地层与玉里带是两个不同的次级单元,在中央山脉东南缘二者之间很可能是断层接触,在台湾造山带向东的反冲褶皱逆冲带变形之后,这两个单元可能经历了相同的形变历史。本次更新的峰值变质温度集合了台湾地区的所有已发表的RSCM数据,显示出横跨台湾东部中央山脉热演化的系统性空间展布,重新修正了台湾中央山脉东部地质图。

  相似文献   
376.
钱志  魏国华  孔庆丰  罗平平  陈雨茂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65-67z1066
正NZ洼陷W井区浊积砂岩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为典型的"薄、小、深、隐"类型致密砂岩储层。受砂岩含灰质影响,常规预测方法储层精细描述精度难以达到。针对这一开发现实难题,该文提出了井震约束低渗浊积砂岩储层定量预测技术,通过井驱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技术,提升地震资料品质;利用正演模型模拟砂岩含灰效应,建立相控灰质影响概率体作为约束条件,减少地震属性预测储层结果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377.
为测试在建守时系统性能,提出基于GNSS载波相位的远程评估方法,并开展实验验证。以国家标准时间UTC(NTSC)为参考,基于西安和北京地区4个测站连续15 d的GNSS观测数据,分别采用PPP和载波相位共视(PCV)法解算得到待测守时系统相对UTC(NTSC)的时间偏差,然后对待测守时系统的相对频率偏差、频率稳定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V和PPP时间传递链路的系统误差小,时间传递准确度高,采用PCV和PPP时间传递可准确测量相距较远的守时系统的频率稳定度、相对频率偏差等特性,可为下一步国产守时系统性能远程测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78.
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从单机工作方式向系统集成的工作方式转变,处理空间数据获得数字正射影像(DOM)已较为容易。但传统大比例尺城市DOM中存在建筑物倾斜、变形等问题,很难直接利用DOM进行精确测图。本文为解决传统DOM量测问题,提出可量测的影像高程同步模型(OESM),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获取DOM每个单元的高程信息,以还原真实三维场景。在OESM模型的基础上,DOM不仅可以实现"单片"精确测图功能,还可利用高程信息直接应用于大比例尺城市测图中的建筑物重建,避免传统摄影测量立体测图引起的繁复操作,提高人力测图效率。文中利用真实航空影像和点云数据(25pts/m2)进行了建筑物屋顶角点的OESM单片量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OESM模型测图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379.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评价研究:以苏州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枫  章锦河  王培家  魏国恩  储光  曹禹 《地理研究》2021,40(9):2476-2493
集成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安全评估等多种方法,构建并评估了苏州市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①2017年苏州市区食物供给、淡水供给、空气净化、涵养水源、碳汇服务、旅游休闲、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等服务分别为32795.94元/hm2、686.6 mm、283.68元/hm2、28.62mm、86.99t/...  相似文献   
380.
南海西科1井新生界碳酸盐岩层序中发育的白云岩主要分布于中新统。大厚度的白云岩层见于上中新统黄流组、中中新统梅山组二段和下中新统三亚组一段。中新统白云岩中常见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其对白云石化的作用值得关注。通过241件白云岩显微薄片观察、55件样品扫描电镜(SEM)及能谱测试,发现白云岩中微生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云化之前沉积的微生物,特定的微生物类型(如红藻石)趋向于在渗透回流白云化过程里率先被白云石交代;二是大规模白云化发生时存在的微生物,如铁细菌、丝缕状细胞膜或胞外聚合物等。在西科1井难以见到球状、哑铃状纳米级白云石,常见的微晶—细晶白云石通常自形晶、晶形较好,雾心亮边发育。从现有的证据看,西科1井部分白云石的形成可能和微生物有关,但中新世发生大规模微生物诱导成因白云岩的可能性较低,显微证据显示铁细菌的作用是在大规模白云化后期发生的,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长期的风化暴露使得铁质矿物局部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