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X-衍射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丘陵油田的油气储集层特征.侏罗系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丘陵地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隙、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裂缝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孔隙改善了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22.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23.
传统的孢粉-古气候定量重建评估主要衡量校准集对现代气候状况的模拟结果或化石样品与校准集样品的可比程度,客观上导致特定地点重建气候参数的取舍缺少明确标准.基于国际上通过随机数据开展定量重建显著性检验的新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环境梯度大、植被类型丰富、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完善等优势,提出一种孢粉-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的新思路:首先确定控制化石孢粉组成变化最主要环境因子,随后通过限制其他环境因子来构造校准集以开展该因子的定量重建,最后完成重建结果显著性评估.将该思路应用于分别位于黄土高原东、西两侧的吕梁山公海和六盘山天池化石孢粉序列,所获得的年降水量P_(ann)定量重建不仅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01),且相互间在共同时段表现出良好、稳定的相关关系,均指示了约3300cal a BP以来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快速下降,显示其具备降低基于孢粉的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不确定性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4.
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轴向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及建模,可弥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多解性及探测精度的局限性,对定位和评价深部盲矿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庐枞盆地泥河玢岩型铁矿床钻孔原生晕的研究工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查明了主要成矿指示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富集和亏损,确定了磁铁矿、硫铁矿和硬石膏矿体的矿中、近矿及远矿指示元素组合,结合矿床成因模型,建立了泥河玢岩型铁矿床地质-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通过罗河和小包庄玢岩型铁矿床的佐证,认为该模型可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型铁矿床的勘探工作中。  相似文献   
25.
基于OpenSees平台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线性纤维梁-柱单元理论,以OpenSees为求解平台分别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滞回曲线计算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等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钢管内核心混凝土采用考虑钢管约束效应的应力—应变关系,钢材采用随动强化本构模型。在传统纤维模型法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在截面层次定义非线性剪切恢复力的方法建立了考虑非线性剪切效应的剪力墙结构数值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组合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捏缩效应以及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对输入不同地震波下钢管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基于OpenSees求解平台的非线性纤维模型法能够较好地模拟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26.
分析了山东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现状,阐述了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的作业方法、主要更新内容、技术路线,提出了及时更新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控制方法,从基础资料的获取与收集,变化要素属性信息的分析确定,矢量要素采集、更新的精度,矢量要素采集的方向,矢量要素采集、更新的完整性,矢量要素采集、更新的现势性,属性项赋值的正确、完整性,更新后要素的逻辑一致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生产作业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分析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保障产品质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7.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与传统城市非点源控制技术相比,具有可持续、分散化、节省投
资、与场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外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和非点源污染控制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首
先系统介绍了LID技术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城市传统雨洪污染控制方法的区别,从理念上分析了LID和绿色建筑及绿色基础设施
建设体系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根据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路径,将LID划分为单个技术—措施组合—控制体系3个层次,分
别介绍了其技术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而简要介绍了LID在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基于LID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
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8.
江西东乡铜矿床成因:铜和硫同位素联合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乡铜矿床的赋矿岩石以石炭系砂岩和燕山期花岗斑岩为主。文章对东乡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东乡矿区块状矿石和花岗斑岩的黄铁矿δ~(34)S值(0.3‰~1.2‰)非常接近深部地幔硫的值,其δ~(34)S值呈现明显的塔式分布,分布范围较窄,表明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δ~(65)Cu值分布范围较窄(-2.10‰~0.17‰),整体接近于零附近,明显不同于块状硫化物矿床(δ~(65)Cu=-0.98‰~3.14‰)、矽卡岩型矿床(δ~(65)Cu=-1.29‰~2.98‰)和热液脉型矿床中δ~(65)Cu值(-3.70‰~0.44‰)的分布范围,其δ~(65)Cu值变化范围大于岩浆矿床的δ~(65)Cu值(-0.62‰~0.40‰),更接近于斑岩型矿床的δ~(65)Cu值(-1.16‰~0.81‰),表明东乡铜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推断东乡铜矿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9.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相似文献   
30.
杨威  魏国齐  金惠  沈珏红 《岩石学报》2011,27(3):749-756
成岩相是研究成岩作用展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与沉积相不同,反映岩石在一定的成岩环境下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表现。在详细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扬子地块北缘地区飞仙关组8类成岩相、7类成岩亚相,总结了各类成岩相(亚相)的识别标志,探索了成岩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关系,探索了成岩相在点、线、面上的分布,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区展布,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成岩相研究方法,并将成岩相研究成果应用到勘探实践,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