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137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对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①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并导致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②羌塘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沿着保山地块东缘和羌塘地块北缘的闭合是不同时的,东早西晚;③华南地块向北漂移,可能引起了华南地块西部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南部的古特提斯洋北岸的凹入,这为松潘—甘孜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古特提斯洋闭合引起的俯冲造成了华南地块西部大陆边缘的裂离,也共同为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包括塔里木地块、华南地块、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内的几个地块的合围,导致了松潘—甘孜地块三角形的构造形状。支持以前的假设: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杂岩的物源来自华北地块南缘或秦岭—大别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2.
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岩石层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并旦永不停止。因此,在地壳的岩石中就保留了各次运动的构造形变和痕迹。由于结晶基底具有磁性,航空磁测能反映出基底构造的形态,划出异常的轴向分布图,就可以直观地显示烙印在磁性基底岩层中各类构造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3.
一年一届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Himalaya-Karakoram-Tibet Workshop,简写HKT)到今年已举办了19届.这个研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国际舞台,每年都有许多新“角色“和老“演员“出演新的“节目“,报告新的发现,交流新的思想.由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大陆巨型造山带形成过程与动力学的野外实验室,故这个讨论会每年的进展备受各国地学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4.
高锐 《地球学报》2001,22(3):230-230
倍受瞩目的每年一届的喜马拉雅-喀拉昆仑-西藏国际讨论会(Himalaya-KaraKorum-Tibet Workshop,简称HKTW)至2001年已举办了16届。这个研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国际舞台,每年都有许多新“演员”和老“演员”出演新的“节目”:报告新的发现、交流新的思想。由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大陆巨型造山带形成过程与动力学的野外实验室,故这个研讨会每年的进展倍受各国地学界关注。    会议概况 2001年的HKTW 于4月3~5日在奥地利南部美丽的莱布尼茨市的Schloss Segggau 城堡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7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香港大学等十余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奥地利3所大学共同承办。组织委员会人员精干,由K.Stüwe (格拉兹大学) 、B.Grasemann(维也纳大学)和C.Miller(茵斯布鲁克大学)组成。组委会使用国际互联网络征集会议的论文和发布信息。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欧洲自然科学联合会、奥地利地质调查所等13个国家与地区的学术机构资助了此次会议。“亚洲地球科学杂志”为此次会议出版了论文专集,发表了全部的学术论文摘要(Grasemann)。   学术交流的主要内容 62位学者作了论文演讲,74人以展报形式交流了新的成果与新思想。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研讨会并没有特意提出会议学术交流的主题以及各报告单元的主题,而是以每一单元的第一位发言者的报告内容为主调(Keynote),将相近内容的报告安排在一起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列为主调报告的题目有(顺序由前到后):对喜马拉雅与印度地盾北部元古界的评述(W.Frank,等)——引导对沉积地层及构造历史等相关研究的讨论; 西藏和其他主要高原岩石圈的恢复(G.A.Housemen)——引导对构造三维变形的讨论;喜马拉雅西部Zanskar伸展剪切带东端的应变划分(A.Steck等)——引导热演化和变质作用及相关意义的讨论; 独居石U-Th-Pb年龄的意义(M.Horrison)——引导对同位素年代学及指示含义的讨论。    讨论的主要热点①抬升历史的记录与证据: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记录一直是HKTW的讨论主题,本次会议更强调发现新证据。与会者对前陆盆地沉积历史的研究尤为重视,特别加强了对侵蚀作用与侵蚀历史的研究,用沉积相模式指示地球动力学事件。②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加强了对主要缝合带和边界断裂的发生时间、规模、连续性、位移速率、活动方式(脉冲式)等的定量研究。通过构造变形研究直接给出地壳缩短量和发生的主要时间。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被广泛用来定量研究构造变形,如U-Pb和裂变径迹年龄是刻画构造事件的证据。③陆-陆碰撞、俯冲与深部过程: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作为指示新生代喜马拉雅地带发生陆-陆碰撞事件的证据倍受重视。英国学者(P.J.Treloar)、德国学者(P.J.O'brien)和巴基斯坦学者(M.A.Khan)联合报道了出露于巴基斯坦Kaghan山谷早第三纪柯石英榴辉岩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大利学者(B.Lombardo et al.)报告了在东喜马拉雅MCT顶部新发现的榴辉岩、高压麻粒岩,对其进行了高温高压及地球化学分析,并与NW喜马拉雅的研究进行了对比。根据温压条件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出露形式和时间。法国学者(G.Maheo et al.)报道了在喀拉昆仑西南发现了标志着俯冲大陆岩石圈板舌发生断离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证据, 认为断离作用发生在20~25 Ma。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如40Ar/39Ar和Sm-Nd数据)已经被用来定量约束地壳生长阶段和热演化历史,以及俯冲碰撞的时间。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震事件参数精细研究被用来揭示碰撞过程和深部作用。中国学者展示了塔里木与青藏西北缘岩石圈相向碰撞的地震学证据。    新动向①青藏高原研究区域已向北扩展到天山。包括帕米尔—吉尔吉斯天山,一直到我国境内的天山,都有学术报告论及它们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德国学者(I. Coutand et al.)、美国学者(J. R. Arrowsmith et al.)和吉尔吉斯学者(M. Omuraliev)联合报告了他们对帕米尔—天山晚新生代以来处于印度-欧亚碰撞环境中的地壳演化的研究进展;法国学者(S.Dominguez et al.)报道了他们在中国天山沿独库剖面所进行的GPS和变形构造研究初步结果,观察到了地壳缩短的证据。②新的深部地质作用与环境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有实质性的进展。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目前德国波茨坦大学进行研究的E.R.Sobel提出一种横向造山模式,该模式提出,青藏高原通过深部逆冲作用向EN方向扩展,影响着沉积盆地发育,制约着降雨量的变化,他举例说明了安第斯山脉走向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及祁连山的生长影响柴达木盆地的降雨;印-巴学者也报道了拉达克地区新地震的发生,诱发了新的沉积构造断层发生,传播着褶皱,以及喜马拉雅山前地下水与环境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尼泊尔学者探讨了中全新世古气候年龄、喜马拉雅花粉颗粒记录的古气候变化;不丹学者也提出冰河地质历史及突发洪水的研究报告。不少学者在报告中都提到了气候影响着侵蚀作用。③难以到达地区的地质研究有较大进展:令人佩服的是M.P.Searle展示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地质图及进行的构造几何学、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研究;R.D. Law 报道了用微构造和石英组构证据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应力路径和变形程度,以及对STDS 的研究;R.L.Simpson评述了珠穆朗玛峰地区U-Th-Pb 年龄的研究; W.S.F Kidd展示了 Nanga.Parbat-Haramosh地块的新地质图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 青藏高原的地质研究正向着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已经成为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研究的新热点。    崇尚科学,热爱喜马拉雅会议组织者把展示人类对喜马拉雅地质考察和探索精神列为会议交流的一部分。会议将奥地利地质调查所的喜马拉雅地质学家G.Fuchs的报告“喜马拉雅——我生活的希望”列为主调发言。他的发言除了回顾奥地利地质前辈对喜马拉雅的研究与贡献外,指出,一大批年轻的同行正通过细致工作,使用现代构造地质、岩性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技术继续进行深入工作。德国学者第14届HKTW的组织者E.Appel介绍了G.Fuchs对喜马拉雅进行37年研究的传奇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播放了G.Fuchs 进行科学考察的精彩镜头。表达了大家对献身于喜马拉雅地质研究的科学家的敬意。值得提及的是,会议中还放映了Robert Schauer自费摄制的记录影片“珠穆朗玛峰——没有怜悯的山脉”。Robert Schauer生活在格拉兹,是一年前在格拉兹市举行的世界上最大的山脉电影节的组织者。影片的放映体现出奥地利学者对喜马拉雅地质研究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和对献身喜马拉雅科学研究的人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135.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试验剖面数据的初步处理不仅获得了可能是MCT和MBT向北伸延的  相似文献   
136.
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索伦-林西缝合带被认为是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中亚洋(或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界线。利用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两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位于两地块间相应的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进一步张开,纬度宽度扩大,大约在早二叠世初期,中亚洋达到最大纬度宽度,约39°;(2)早二叠世以后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导致索伦-林西缝合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7.
通过最近完成的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祁连山)至中蒙边境北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及其构造演化,提供了大量有关该地区深部构造的信息。确定了在断面内莫霍界面最深处位于南祁连哈拉湖以南的居洪吐地带,深度值为74km,并与祁连山主峰不相对应。柴达木盆地地壳厚度平均55km,盆地中央莫霍界面略有隆起。北山地区莫霍界面较为平缓,平均地壳厚度为45 km。深地震测深资料发现,沿整个断面地壳内20km深度附近存在着一个连续的低速层,厚度一般为5~10km,速度值在5.80~6.05 km/s间变化,一般与上覆层位有0.3~0.5kn/的速度差。大地电磁测深发现的壳内高导层沿断面全线展布,但埋深及厚度均变化较大。壳内高导层的电阻率明显降低,约5~10Ω·m。从横向上来看,不同地体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对断面走廊域地质构造及发展历史的研究,划分出6个不同的构造-地层地体、由北而南分别为:北山北部地体,北山南部地体,北祁连地体,中—南祁连地体,柴达木—北昆仑地体和南昆仑地体,并提出了它们在古生代及其以前时期,分属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华北—柴达木和华南 -扬子等不同板块。到早二叠世末,随着古亚洲洋和阿尔金洋盆的闭  相似文献   
138.
湿地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它通过吸附、过滤、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途径采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分解与净化,是处理水体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相对于天然湿地,合理设计的人工湿地处理能力更强,对面源污染物中的BOD3、总悬浮物、营养盐、金属离子等都有很强的处理能力。在我国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利用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借鉴湿地处理系统在国外城市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推广湿地系统处理城市水体面源污染物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39.
郊区是城市规模扩张的承压区,对郊区土地的非农开发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我国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指出在大城市郊区土地的非农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土地的经济效益潜力、社会效应和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0.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共享与对比研究"项目组在1998~2000年期间取得如下主要进展:①调研了数据分布和保存状态,抢救、收集分散的数据(约40 565 km),按入库技术规定进行了整理,汇总入库.所收集的数据约占应收集数据的92%;②制定了7个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③建立了7个专业方法数据标准格式,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技术研究,为抢救、收集分散在各单位和个人的数据并入库提供了技术准备;④实现了数据载体及数据格式转换及不同载体间的转换与传递,使用刻盘技术将数据保存在光盘上;⑤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研制与建立了7个专业数据子库管理软件系统、数据共享和光盘库系统和总库管理系统.编写了各数据子库使用指南、管理员手册、数据字典、数据统一编码,研究中开发应用了GIS、MAPGIS等先进软件、将专业方法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实现数据快速存储,多功能查询;⑥探索研究了数据共享原则和办法,提出了可行方案,推动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共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