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20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62.
高锐 《地质论评》1998,44(4):389-395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南鼓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3.
以1∶50万比例尺,实测了新疆阿尔干-青海老茫崖重力剖面。研究了该剖面及其邻区为主的青藏高原西北边缘重力场特征;划分了3个地质构造单元及8条较大断裂;计算并分析了Airy重力均衡异常及莫霍界面深度。  相似文献   
64.
奥陶系顶部风化壳(马五1-4)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主力产气段,根据这套地层的岩石矿物、结构、地化等特征共划分了24个微相及8个微相组合,而不同微相或微相组合控制了岩层孔隙空间发育程度,导致该区储集性能纵横向的不均质性。  相似文献   
65.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高锐  高弘 《地质通报》2002,21(1):11-18,T001,T002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屁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的地震学证据,揭示出天山与塔里木、天山与准噶尔,以及昆仑山与塔里木之间的岩石圈尺度盆山耦合关系。阶段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注意,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北两缘不同的碰撞变形之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66.
起伏地形下的高精度反射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造山带及中国大陆中西部普遍具有强烈起伏的地形条件.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壳结构成像问题像一面旗帜引领了当前矿产资源勘探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地震测深记录中反射波的有效探测深度可达全地壳乃至上地幔顶部,而初至波通常仅能探测上地壳浅部.为克服和弥补初至波探测深度的不足,本文基于前人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初至波成像的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数学变换手段将笛卡尔坐标系的不规则模型映射到曲线坐标系的规则模型,并将快速扫描方法与分区多步技术相结合,发展了反射波走时计算和射线追踪的方法.进而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实现起伏地形下高精度的速度结构成像,从而为起伏地形下利用反射波数据高精度重建全地壳速度结构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案.数值算例从正演计算精度、反演中初始模型依赖性、反演精度、纵横向分辨率以及抗噪性等方面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7.
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在持续向外扩张之中,因此青藏高原的边界地带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形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的关键地区.本文以一条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细致的地质构造解译,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与酒西盆地结合部位地壳变形以壳内滑脱带为界上、下解耦.滑脱带位于壳内低速层的顶部,深度14~24 km.滑脱带之上的地壳部分以一系列南倾、北冲,并向下终止于滑脱带的逆冲断裂变形为主,指示了青藏高原向北的扩张方式;滑脱带之下的地壳以Moho面作为变形标志,指示了复杂的挤压缩短变形.据此我们推测上、下地壳的解耦缩短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的变形加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壳的变形加厚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中国地学断面CorelDRAW图形数据库资源整合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了历时数年(2001—2006)数字化研究取得的中国全部11条地学断面图各种专业图件的CorelDRAW图形数据资源及其说明书。参照国际全球地学断面(GGT)数字化编图指南,独立研制了全球地学断面图的GGTCorelDRAW制图色盘和模板,为应用和普及制作地学断面图提供了软件工具。建立了网页类型的中国地学断面元数据库,编撰了地学断面电子字典帮助文件。上述综合研究工作为中国地学断面图资源共享提供了底层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9.
青藏高原西北缘一西构造结(大拐弯)东侧的碰撞造山是当前国际地学界关注热点之一,本文根据我国"九五"期间在西昆仑一塔里木南缘关键地带实施的地震测深等地球物理探测,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指出:西昆仑与塔里木南缘相互间均不存在长距离俯冲的证据,它们的碰撞接触具有"双向水平挤压(Oppositedirectional-horizontalcompression)"特征,由于挤压,岩石圈下部压密,从而发生"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并导致青藏高原西北缘较广泛的碱质基性火山岩的喷溢.青藏高原西北缘"双向水平挤压"模式能较好地解释该区陆一陆造山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岩浆活动,进而否定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所谓青藏高原形成、地壳加厚和隆升的"南北双俯冲(Two-sidedsubduction)"模式.  相似文献   
70.
天津蓟县雾迷山旋回层基本模式及其马尔柯夫链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津蓟县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具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特别以育。其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及普遍的1:4叠加形态,表明它们与短偏心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被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来代表真正的碳酸盐沉积旋回。雾迷山旋回层是与高频率产面变化相关的环境加深及环境变浅过程的产物。马尔柯夫链分析的结果表明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相序模式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它们以瞬时暴露间断面为界,因而与Vail等(1977)的层序地层概念体系中所定义的“准层序”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难以断定前寒武纪地球轨道效应旋回的周期安全与显生宙一致,但是,七级韵律层、六级旋回层及五级准层序组之间的垂直叠置形态,以及由它们所指示的周期时限,与显生宙温室效应时期的轨道效应旋回周期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