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20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251.
Having multipl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South China belongs to a superimposed basin in nature. Most marine gas pools became secondary pools. The pool fluid sources serve as the principal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eight typical petroleum pools, the type, evolution in time-space, and the controlling of petroleum distribution of pool fluid source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main types of pool fluid sources include hydrocarbon, generated primarily and secondly from source rock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dissolved in water, inorganic gas, and mixed gases. In terms of evolution, the primary hydrocarbon was predominant prior to Indosinian; during Indosinian to Yen- shanian the secondary gas includes gas cracked from crude oil, gas generated secondarily, gas dissolved in water, and inorganic gas dominated; during Yenshanian to Himalayan the most fluid sources were mixed gases. Controlled by pool fluid sources, the pools with mixed gas sources distributed mainly in Upper Yangtze block, especially Sichuan (四川) basin; the pools with primary hydrocarbon sources distributed in paleo-uplifts such as Jiangnan (江南), but most of these pools became fossil pools; the pools with secondary hydrocarbon source distributed in the areas covered by Cretaceous and Eogene in Middle-Lower Yangtze blocks, and Chuxiong (楚雄), Shiwandashan (十万大山), and Nanpanjiang (南盘江) basins; the pools with inorganic gas source mainly formed and distributed in tensional structure areas.  相似文献   
252.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锐 《中国地质》1995,(4):26-28
  相似文献   
253.
从实际资料出发,针对地学断面研究区域复杂的地学问题,运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综合研究建立了表达断面结构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追溯了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54.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是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下设了GGT协调组,由地矿部牵头(赵文津研究员任组长)与石油部、中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四个部门共同设置了11条一级地学大断面,它们跨越和控制了我国主要构造(见图).全部完成后将为研究我国岩石圈格架打下基础,为研究矿产分布规律和减灾提供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255.
1991年9月,国际GGT计划协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地学断面数字化国际讨论会”.来自北美、欧洲及中国等的GGT编者和计算机应用研究人员,制图人员,在会上交流和讨论了GGT数字化的方法和途径,展示了由数字化工作形式出版的GGT图件.现任GGT协调委员会主席戈策(H.J.G(?)tge)教授就如何推动GGT数字化工作,及今后地学断面的出版过程,谈了若干设想.此次会议上反映了数字化技术现状和90年代GGT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56.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2-632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研究进展──三级专题研究通过专家验收由地质矿产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重点资助的、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图研究中心和地质矿产部地质所负责的"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项目,自1991年开始研究以来,已获...  相似文献   
257.
高锐  孟令顺  李莉 《地球学报》1990,11(2):162-173
本文在微型计算机上实现了对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的数字滤波处理,并用假彩色图象的数字干涉技术,详细研究了地壳的现代构造格局和形变踪迹。追踪描述了由代表着地体边界断裂的东西向大型走滑断层的拉伸作用而形成的NS向正断层。识别出由NE向、NW向构造构成的走滑断裂系统。走汾构造的活动是使青藏高原南北向缩短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出深部异常的滤波图象显示出,麻江一比如的NE向走滑断裂至少切穿了上地壳。同时也指示出深部异常的最低值位于羌塘地体,从地壳均衡角度分析,可能意味着唐古拉山有很深的山根。  相似文献   
258.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格尔木—亚东剖面上进行了大地电磁(MT)测量,共30个测深点,获取了最大周期为1万秒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电性特征,为编制青藏高原GGT断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木文采用二维张量阻抗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取了沿主轴方向的E极化和H极化的两种视电阻率曲线及相应的判别参数。在考虑横向及地表电性不均匀,而产生曲线畸变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一维形式化解释,然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二维反演,提出一种自动网格剖分技术,使有限元方法能较为灵活方便地用于复杂构造模型的数值拟合中,得到了格尔木—亚东剖面30个测点的二维地电模型。我们发现在青藏高原有一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深度在15-25 km,在雅鲁藏布江两侧还发现深度在45-70km范围变化的第二高导异常层位。文章初步探讨了某些电性特征层的成因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259.
1987年在青海格尔木—西藏亚东地区开展了1:50万重力路线扑点工作。在总长度1620km内,布设201个测站。利用上述资料计算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均衡异常(普拉特模式),分析了地壳与上地幔内的均衡信息。利用布格异常形态与测点高程的相关统计,在工区内划分了9个地体及13条较大的断裂。  相似文献   
260.
中国南方的滇黔桂地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之交曾经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包括三个幕: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残留不全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大片古陆———滇黔桂古陆的展布是加里东运动的重要体现。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之后,在大致相当于早古生代“滇黔桂古陆”分布的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的“滇黔桂盆地”,而且在滇黔桂盆地的主体部位常常是泥盆系直接覆盖在寒武系之上。寒武系,特别是下寒武统,由于寒武纪初期的快速海侵作用而在研究区域普遍发育烃源岩系;研究区域的泥盆系,特别是中泥盆统,在台间盆地中发育优质烃源岩。因此,巨大的构造古地理演变和海陆变迁,形成了一个晚古生代的泥盆系优质烃源岩与早古生代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空间叠合区域,该叠合区域的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上、下的储集体即成为该地区的深层油气勘探对象,预示着滇黔桂盆地的深层存在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