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梵净山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梵净山群为一套出露于黔东北地区、厚达万米、变形强烈的浅变质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系,其下未见底,上被下江群所覆盖。梵净山群的层型剖面位于贵州西部的梵净山地区,自下而上划分成上、下2个亚群。样品T0731采自下亚群上部的回香坪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集块岩,首次分选出1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40±11)Ma。这表明梵净山群主体属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单元的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2.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发育一套副变质岩层,由中深度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与双溪坞群为断层接触,其地质时代多被视为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东侧的华夏地块古老变质基底相同。陈蔡岩群地处江绍断裂带北东端,变质和变形较深,前人将其划归为华夏古陆的小块体,地层时代曾与福建古元古代麻源岩群或浙江八都岩群和江西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获得大量的锆石,具有典型的核、幔、边结构,核部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8±10Ma和845±9Ma,锆石后期增生边部年龄多为加里东期的年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1.4±7.8Ma。陈蔡岩群斜长片麻岩获得的锆石核部较单一的U-Pb年龄,反映出陈蔡岩群下吴宅组夕线石所代表的泥质成分所含的锆石单一,其锆石核部年龄应代表陈蔡岩群下吴宅组的原岩年龄;同时,认为陈蔡岩群既不能与福建古元古代的麻源岩群对比,也不能与江西地区中元古代铁砂街组对比。其原岩为稍晚于双溪坞群(905~877Ma)的新元古代地层(848~845Ma),从年代上倾向于江南造山带范畴。该年龄对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对河上镇群底部骆家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测年,得到的2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4±5Ma和832±6Ma、791±15Ma。同时,对骆家门组底部花岗岩砾石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SHRIMP 锆石U-Pb年龄为901±9Ma。由此进一步约束了骆家门组的形成时代。骆家门组年龄的标定对于浙江地区神功运动界面上、下地层双溪坞群和河上镇群年龄的完善,进而确定江南造山带的地层格架和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层年龄和已经获得的角度不整合于骆家门组之下双溪坞群的年龄数据,为神功运动时限的约束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采自河北宽城地区串岭沟组上部火山凝灰岩锆石的U-Pb SHRIMP定年,首次获得河北宽城地区中元古代串岭沟组沉积年龄为1621±12 Ma,结合近年来华北地区一系列SHRIMP锆石 U-Pb年龄数据,探讨该地区地层柱的年代学标定。为中国地层委员会对前寒武纪地层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Ch, 1.8~1.6 Ga),提供了河北宽城地区中元古代地层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5.
南华系是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审议通过,介于震旦(埃迪卡拉)系和青白口系之间的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地层范围是原震旦系下统含有新元古代冰积杂砾岩的地层。“南华系”名称来源于刘鸿允先生称谓的“南华大冰期”。由于近年来在华南和新疆获得了大量南华系SHRIMP锆石U—Pb年龄资料,结合莲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碎屑建造中发现指示寒冷气候的化学地层证据,南华系底界确定为出现新元古代最早冰期寒冷事件杂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碎屑岩建造的下界;同时依据在华南和新疆所获得的南华系同位素年龄和化学地层资料,以及南华系所出现冰期或寒冷事件的地层序列,将南华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统。下统时限为725~780Ma,中统时限为660~725Ma,上统时限为635~660Ma。南华系的下、中、上三统分别相当全球新元古代Kaigas冰期(≈770~735Ma),Sturtian冰期(≈715~680Ma),Marinoan冰期(≈660~635Ma)。依据目前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南华系底界年龄被厘定为780Ma;顶界年龄即震旦系底界年龄为635Ma。  相似文献   
106.
首次报道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RIMPⅡ)定年方法,对采自三峡地区黄陵背斜西翼湖北省秭归县九曲脑剖面震旦系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和陡山沱组底部的凝灰岩锆石进行的U-Pb定年研究.分析结果,灯影组与陡山沱组界线的凝灰岩锆石测点形成2组,较年轻的一组由16个测点组成,舍去偏离较大的1个点,给出的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49.9 Ma±6.1 Ma(MSWD=1.48),代表该层位的实际年龄并限定了庙河生物群的最小年龄.采自陡山沱组底部的另一样品测点同样分为2组一组由3个点组成,给出784Ma±15Ma(MSWD=0.05)的继承年龄值;另一组由15个测点组成,给出206Pb/238U比值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28.3Ma±5.8Ma(MSWD=0.86).这一定年结果是目前中国震旦(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底部首次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采样点紧邻作为震旦系底界的"盖帽碳酸盐岩"之上,基本可以限定震旦系的底界年龄.该结果与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埃迪卡拉系(Ediacaran)的底界年龄630 Ma非常接近,表明中国修订后的震旦系/南华系界线年龄应为630Ma左右.  相似文献   
107.
尽管利用多重地层学方法,对华北地台东缘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①寻找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热构造事件和冰川事件的地层学标志,厘定这些标志在地层柱中的位置及其与宏体化石演化阶段的对应关系;②结合碳酸盐岩中C、O和Sr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寻找和鉴别新元古代地层中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测定其中锆石的U-Pb年龄,解决与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年代地层的对比问题;③划分“辽南生物群”和“淮南生物群”的不同生物组合,明确各组合的演化历程,深入探讨其谱系归属及与华南地区晚新元古代生物群的关系,完善华北地台东缘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8.
全球末元古系建系研究是当前国际地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宜昌峡东地区震旦系沿江剖面研究历史悠久,已有相当深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并被推荐为国际末元古系候选层序剖面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其研究精度,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震旦系沿江剖面碳酸盐岩同位素化学地层。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底部“碳酸盐岩帽”的δ~(13)C为-3.1‰~-3.7‰,向上为正偏移,至层序Ⅲ(DS3)最大值达+6.7‰。陡山沱组顶部(DS6)再次出现负偏移-2.5‰,构成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同时,~(87)Sr/~(86)Sr值表现出向上增大的变化,由陡山沱组底部(DS1)的0.707743逐渐增高至陡山沱组顶部(DS6)的0.707965;灯影组蛤蟆井段(DS7)的δ~(13)C值变化在-2.5‰~+5‰之间(DS8),至石板滩段中部再次降至+1.7‰(DS10),而后基本保持在+1.7‰~3.6‰之间平稳变动。白马沱段顶部δ~(13)C再次降至+0.5‰,并有向负偏移的趋势。灯影组的~(87)Sr/~(86)Sr值依然出现由老至新递增的趋势(0.708244~0.708993)与当前国际末元古系剖面的化学地层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9.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胶辽徐淮地区下寒武统的沧浪铺阶沿郯庐断裂两侧分布.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包括葛家屯组、大林子组与碱厂组(位于郯庐断裂东侧).大林子组形成于滨海萨布哈环境,整个岩组充满了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其特征为液化泄水脉、水塑性褶皱、水塑性微断层(三者相伴生),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与砂岩墙;总结了萨布哈泥质岩中的地震液化序列.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位于郯庐断裂西侧)包括金山寨组、沟后组下段及上段.沟后组同样系干旱的潟湖环境沉积,与大林子组为同一气候带岩组,但在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岩组中未发现地震事件记录.苏皖北部沧浪铺阶可识别出4个层序,但在辽东半岛则缺少一个层序.从灾变事件、层序地层以及具体岩组岩性对比角度,不支持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系由苏皖北部于中生代平移数百公里至目前位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0.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Ma±5Ma(横涌组)、829Ma+5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Ma±5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