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浑江末前寒武纪丝状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林志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92,38(2):140-148
本文初步探讨了吉林浑江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这些丝状藻类产自晚前寒武纪不同层位,大多属蓝绿藻类。通过对丝状藻类整体面貌和个体丰度的分析,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类即:藻席型、孤立生存型和其间的过渡类型。根据对现代丝状藻类生态及环境的研究,采取比较古生物学的方法,具体讨论了浑江地区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的指相意义。根据沉积学与事件地层记录分析的沉积环境模式与对丝状藻类环境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确定古地震存在的关键证据之一。拒马河流域野三坡地区雾迷山组中识别出2个软沉积物变形事件层,分别位于雾迷山组的底部、岩性段I的顶部。典型的变形构造有丘槽构造、水压破碎构造和液化脉构造。丘槽构造可进一步分成2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优势,另有一些形态奇特、亲缘关系不明的宏体化石,该组合与华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石板滩段的宏体化石组合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形态特征,本文概述了部分产自江川旧城段的具有不同类型固着构造的底栖藻类和归属不明的宏体化石特征。华南滇东地区旧城段形态多样的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伊迪卡拉纪末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浮游微生物和后生植物的共同繁盛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凤台砾岩与四顶山组过渡接触关系的发现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雨旭  高林志 《地球科学》1998,23(1):9-12,T001
凤台砾岩的特征是砾石磨圆差,无分选,主要来自下伏四顶组叠层石灰岩,砂屑灰岩,砾石和胶结物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在寿到李冲乡的两个剖面上,凤台砾岩与下伏四顶山组叠层石灰岩具有指状交叉的过渡接触关系,具缓坡相特征的叠层石守生长于砾岩之上,研究表明,凤台砾岩是在四顶山组没积的同时,由于地震(或其他地质作用)使得四顶山线灰岩破碎形成高密度流堆积于碳酸盐台地的缓坡环境而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spinosa、T.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扣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KIMP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和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RIMP 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标定及地层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区域上涉及中国上、下扬子地区,包括中国地层表中的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时代上分别对应国际地层年代表中拉伸系、成冰系和埃迪卡拉系。传统划分是以晋宁运动(四堡运动)为标志划分为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近年来,通过地层中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的测定,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年代表已进行了有效年代学标定,突出了地层对比的可靠性和新的构造观点解译。华南古陆构造演化研究需要以构造为纲,明确了古陆周缘地层发育了中元古代晚期相关沉积记录,而华南古陆内部,特别是江南造山带为武陵运动的构造运动产物。本文将报道桂西地区青白口系拱洞组底部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测定数据(799.8±5.5)Ma,江西与湖南交界长安组底部获得凝灰岩锆石年龄(770±10)Ma,湘西北长安组底部获得凝灰岩锆石年龄(758.6±5.4)Ma和湾溪口村长安组冰碛岩距底部十多米处获得凝灰岩锆石年龄(743.8±4.1)Ma。上述年龄进一步提供华南地区冰碛岩地层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