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92.
海山沉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古海洋演化有着紧密联系,维嘉海山保留了西太平洋晚中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记录,是探索西太平洋海山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基于浅地层剖面、大洋钻探和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海山的沉积特征、火山活动和沉降速率等,探索西太平洋维嘉海山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过程.结果显示维嘉海山顶部发育3个沉积单元,并发现了...  相似文献   
93.
在定襄地震台地磁观测中,地磁仪易受到发电机的供电干扰,文章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找出干扰的原因,并提出排除方法。同时,对影响地磁观测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地磁观测资料的精度,保证仪器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
环渤海虚拟台网的运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津市"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环渤海虚拟台网,从系统部署、运行监控、信息发布、系统维护等方面介绍了虚拟台网技术在天津地区的应用情况,并利用JAVA图像裁切技术解决了环渤海虚拟台网对天津地区速报地震的乡镇级震中位置显示问题。该台网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天津台网对渤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同时也为天津市各区县地办完善监测预报体系、提升社会显示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95.
基于GRACE得到的时变地球重力场数据反演了格陵兰冰盖2002~2011年期间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格陵兰冰盖2002~2011年的年消融总量为188±10km3/a,2002年以来冰盖整体的消融速率呈现出增加趋势;冰盖的消融区域主要集中在冰盖的东南部和西北部;自2008年以来,冰盖东南部的消融速率虽然有所放缓,但消融速率仍然维持在55±7km3/a;冰盖西北部的消融速率仍在增加,2008年以后达到了48±6km3/a。  相似文献   
96.
赵高文  樊恒辉  陈华  路立娜  石美 《岩土力学》2013,34(Z2):210-213
分散性土具有遇水易分散的特性,可导致堤坝等水利工程的冲蚀破坏。基于黏性土分散机制的研究,选用AlCl3• 6H2O、MgCl2•6H2O、CaCl2及CaO作为分散性土的化学改性材料,采用针孔试验和碎块试验对其改性效果进行判别和比较。试验表明,上述改性材料均可将分散性土改性为非分散性土,显著提高土体的抗冲蚀能力。结果说明:在分散性土中掺加高价态阳离子的可溶性盐,通过置换土粒表面钠离子或降低土体碱性,减小颗粒扩散层的厚度,可抑制土体的分散性,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根据黏性土分散机制以及改性试验结果,提出了分散性土化学改性的原则,即改性材料中含有高价态的可溶性阳离子,或改性材料呈酸性,且环境友好,价格低廉,施工方便。  相似文献   
97.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黑石礁海域浮游植物和6种海洋生物的δ13 C和δ15组成、营养位置、空间分布和月份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δ15 C远低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的δ13 C和δ15 N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有交叉现象,表明他们同化了不同的碳源;物种的δ15 N值空间差异较大而δ13 C值空间差异不明显,且δ15 N值与距离排污口的远近有关系,越靠近排污口δ15 N越大,与人类活动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关系,可以用δ15 N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孔石莼的δ15 N月平均变化很大,浮游植物δ15 N值基本没有变化,其他物种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孔石莼是适合短期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的物种。  相似文献   
98.
离子交换树脂在地质样品Sr-Nd同位素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b-Sr和Sm-Nd同位素测年及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Rb-Sr和Sm-Nd同位素质谱测试方法通常需要对Rb、Sr和Sm、Nd进行分离纯化,因此,如何对地质样品中的Rb、Sr、Sm和Nd进行分离富集对测试结果准确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子交换分离法是SrNd同位素化学前处理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分离方法,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研究工作,系统介绍离子交换树脂在Sr-Nd同位素测试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和现状,重点介绍几类使用率较高的离子交换树脂(Dowex50W树脂、AG50W树脂、锶特效树脂、LN树脂、P507树脂等)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萃取反应机理,探索和讨论未来离子交换树脂在Sr-Nd同位素测试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钴结壳是继多金属结核资源之后被发现的又一深海沉积固体矿产资源,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均有分布。据估算,全球三大洋海山富钴结壳干结壳资源量为(1081.1661~2162.3322)×108t。世界各国对富钴结壳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截至目前,已有日本、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4个国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富钴结壳勘探合同,而韩国的矿区申请也于2016年获得核准。富钴结壳按形态可分为板状结壳,砾状结壳和钴结核3种类型。富钴结壳内部结构构造在宏观上通常表现为三层构造,即底部亮煤层、中部疏松层和顶部较致密层;在微观下主要表现为柱状构造、叠层构造、斑块状构造、纹层状构造等多种类型。富钴结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自生的铁锰矿物,包括水羟锰矿、钡镁锰矿、羟铁矿、四方纤铁矿、六方纤铁矿、针铁矿等。富钴结壳富含Mn、Fe、Co、Ni、Cu、Pb、Zn等金属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其中Co含量尤为显著。三大洋中,以太平洋富钴结壳的Co平均含量最高。富钴结壳的生长过程极其缓慢,平均仅几毫米每百万年。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最早于始新世-早中新世开始生长。目前通常认为富钴结壳为水成成因,即Co、Fe、Mn等金属元素来源于海水。此外,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富钴结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富钴结壳的分布及特征受地形、水深、基岩类型、海水水文化学特征、经纬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分布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最低含氧带以下、水深800~2500 m的海山、岛屿斜坡和海底高地上,西、中太平洋海山区被认为是全球富钴结壳的最主要产出区。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以稀土矿床中的常见副矿物氟碳铈矿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分别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和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ID-TIMS)对氟碳铈矿样品SAM进行U-Pb定年技术研究,并将此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LA-MC-ICP-MS得到的U-Pb年龄为(409±18)Ma(N=27,MSWD=4.5),ID-TIMS得到的206Pb/238U U-Pb年龄为(407.8±3.3)Ma(N=3,MSWD=0.029),两种方法得到的U-Pb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实验流程和结果,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为氟碳铈矿U-Pb定年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