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本文在对2000年以来移出青藏高原后活动时间长的高原低涡活动过程,进行对流层中层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影响的观测事实分析基础上,通过对2001年6月1~5日索县低涡移出高原活动的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得出了在高原低涡以南的南支气流减弱或者是没有南风或者是没有南风脉动的影响,会使低涡移出高原的速度减慢,移出高原12小时后减弱消失。低涡以南的南支气流起到了向低涡区输送水汽通量、正涡度平流的作用,提供利于低涡活动持续的条件。从而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2.

目前,太空碎片的天基探测方法一般是激光雷达法.由于激光雷达的辐射频率一般为可见光或红外波段,在分辨厘米量级的太空碎片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激光雷达在探测时也面临一些客观问题:即(1)难以捕捉快速移动的太空碎片;(2)对目标体穿透能力低;(3)外层空间的强干扰环境对激光雷达的不良影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激光雷达在太空碎片探测方面的应用.本文针对太空碎片体积小、预警距离远和强干扰环境等特点,提出使用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对远距离、小尺度的太空碎片进行探测.通过三维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利用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的优点,对比不同瞬变电磁辐射源的幅频特性,从发射机理上证明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在辐射能力与频率带宽方面都优于传统瞬变电磁辐射源.并通过调整脉冲宽度,得到最适合探测本文太空碎片模型的辐射脉冲.最后通过电场分布图和多测道图对太空碎片的明显电场分异结果,证实了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在探测远距离、小尺度太空碎片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3.
根据一般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无法在TBM工作面实施测试的情况、结合各种地质预报方法与TBM配合施工的优、缺点或应用效果基础上,开展适合于TBM施工的HSP快速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研究。该技术利用TBM掘进机刀盘切割岩石所激发信号作为HSP声波反射法地质预报的激发信号,开展多次地质预报现场试验。实践证明,该技术在大伙房输水隧洞工程TBM施工地质预报的实践是基本成功的,实现了不停机条件下的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对TBM施工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4.
本文通过对GML文档的深入分析,借鉴传统的XML和空间数据的压缩算法,提出了一种面向GML结构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多维压缩算法。对结构维数据,采用改进的LZW压缩机制;对特征维数据,采用实体间与实体内的双重压缩,并考虑到空间特征数据的特点,采用分割压缩的算法。实验证明,此算法不仅压缩率高,而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85.
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多因子综合评价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主要模式。由于泥石流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因而非确定性分析方法成为其评估首选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泥石流频发的兰州市为例,针对常规研究中选取的坡度等10个地形影响因子,首先应用复相关系数法去除地形因子间相关性,获得综合主要地形影响因子的地形易发性因子;然后,从地形易发性、地质岩性、地貌类型、降雨、植被覆盖度5个影响因子出发,应用灰色关联度、粗糙依赖度以及融合灰色关联度与粗糙依赖度的模糊综合方法获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可知:(1)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表粗糙度、坡长、坡度变率、植被覆盖度和降雨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与现场调查结果相吻合;(2)将三种评估结果与泥石流灾害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研究区大多数泥石流点分布在0. 4~0. 6和0. 6~0. 8区间,且三种方法获得结果的趋势一致,均较客观地反映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的空间分布;(3)由ROC曲线分析,灰色关联度和粗糙依赖度的评估结果精度比较接近,其ROC曲线下面积均接近0. 7;融合灰色关联和粗糙依赖法的模糊综合方法所得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0. 7,其说明该模型评估的结果较好地反映泥石流危险性分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6.
通过模式结果与实况资料和地质记录对比,表明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现代气候状况和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降水的变化与地质记录符合得较好.在末次盛冰期和现代气候状况下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对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的影响很小,但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作用不同.冬季气温的变化比较显著,不能忽略.CO2浓度在末次盛冰期最低,其混合比为200×10-6,这使得气温降低.CO2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特征.冬季其影响最大;但夏季其作用较小,甚至出现CO2浓度减少温度增加的现象.产生增温现象的原因是云量发生了变化,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这个结果表明云在气候变化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某时段和区域温度等要素变化的方向.青藏高原地区对这两个辐射因子变化的响应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偏小,原因是该地区的云量高于其他地区.相对现代气候,末次盛冰期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小于CO2的作用.但相对于末次盛冰期气候的变化,这两个因子的贡献都是比较小的.CO2对末次盛冰期年平均温度变化的贡献大约为3%-10%.此外,现代和末次盛冰期气候背景下,CO2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187.
山西吕梁地区古元古界小两岭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主要由玄武-安山岩、英安-流纹岩组成,SiO2含量57%~63%的火山岩很少.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等)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主、微量元素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玄武-安山岩与英安-流纹岩为同源岩浆产物,成分间隙的产生由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地壳的混染,而是继承于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对小两岭组顶部流纹岩中的锆石进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测试,表明火山岩形成于1779±20Ma(^207Ph/^206Pb).通过对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的地层层位、岩相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以及年代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小两岭组火山岩与熊耳群火山岩相当,是同期岩浆活动在不同空间的产物,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188.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巴升河岩体由碱长花岗岩组成.采用LA-ICP-MS方法对碱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97.8±3.6 Ma,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该岩体4个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等特征显示:巴升河岩体中碱长花岗岩具有富Si、高K、富碱的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同时,样品∑REE偏高,Eu负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认为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的时间早于298 Ma.  相似文献   
189.
基于MATLAB神经网络对膨胀土潜势的分类和判别,既快捷,又方便,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经对陕南某地滑坡膨胀土潜势实例的分类和判别,取得了与专家判断一致的解估计。  相似文献   
190.
以县(市、区)为基本调查单元,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快形成"陆地和海洋、地上和地下统筹,全要素、全天候、全覆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实现对全部国土空间和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等相关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