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81.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源岩TOC含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准噶尔盆地三叠系暗色泥岩在不同层段发育特征的分析,发现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中、下三叠统 分布有限。针对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实测有机碳含量数据偏少、测井曲线系列较完整的实际情况,利用声波测井 与电阻率测井重叠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估算了主要探井上三叠统暗色泥岩 的有机碳含量。综合预测和实测有机碳含量平面分布特征发现,上三叠统有机碳含量显示有4 个相对高值区,分别位于乌 伦古坳陷的索索泉凹陷、中央坳陷带的阜康凹陷、盆1 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以索素泉凹陷有机碳含量最高,阜康凹陷和 盆1 井西凹陷其次,玛湖凹陷总体较低。有机碳含量表明上三叠统为一套中等- 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82.
准确预测煤层气高产区是降低工程投资风险的重要保障。以沁水盆地樊庄区块部分煤层气垂直井的勘探开发资料为基础,根据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煤层气富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把研究区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三种富集类型。根据构造曲率的基本原理,结合研究区资料,建立了采用构造曲率来预测渗透率的方法,并根据构造曲率与煤储层渗透率的关系识别出高渗区。运用指标法将富集区与高渗区耦合,实现了樊庄区块高产区的预测。已有生产资料表明,应用此方法进行高产区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青海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源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临近地区较深部位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该区深、浅层原油物性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地球化学指标上,其成因或成藏机理是:深部早期油藏在断裂等地质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其分馏出的产物在浅部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岩性、物性、沉积环境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是主要砂岩类型,岩性有粉、细砂岩等,但以粉砂岩为主。砂岩主要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浅水三角洲前渊环境。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接触-再生、孔隙-接触及混和式为主。储层物性属于中低孔、中低渗特征,主要受胶结物含量、沉积环境控制,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最好,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河口坝砂岩物性相对差。  相似文献   
85.
以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段和长6段为例,对砂体石油输导物性下限特征及其与石油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砂岩的油气输导物性下限与砂岩的排替压力有关,在油气注入动力相近时,砂岩物性数值越高,油气越容易注入。同一地区、相近深度、相近层位油气能够注入的砂岩物性往往有一最低值(下限值),只有砂岩物性数值高于该值,油气才能注入;低于该值,油气因动力不足而不能注入砂层。排替压力与砂岩物性数值呈正相关,而物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当深度变化较大时,砂岩的油气有效输导物性下限值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低孔低渗背景下,砂体在纵向与横向上都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相近流体动力条件下,不同的砂体和同一砂体的不同部位因物性差异,油气输导物性下限和富集的程度不同。对胡尖山地区来说,深度主要变化于1700-2400m,相应地,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分别变化于6%~3.2%和(0.062~0.019)×10-3μm2。  相似文献   
86.
湖相烃源岩混合型母质成烃演化特征热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湖相有机质成烃演化特征,选择混合型母质烃源岩进行加水模拟实验,以探讨混合型母质的成烃特征。研究表明,湖相混合型母质具较强的生油和生气能力,液态油产率随温度先增后降,生油窗明显。天然气形成于整个演化过程中,但主要形成于生油高峰后。气态产物主要有非烃气如氢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以及烃气(如从甲烷到C6+重烃)和一些烯烃。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其次为氢气、甲烷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在整个生油阶段都有较高含量,但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实际地质条件下大量二氧化碳主要都通过水合作用等而消耗殆尽,利于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氮气在生油早期含量高,氢气和烃类气体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实际气藏中由于氢气化学活性强而基本消耗掉了。正、异构烷烃之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利用该参数时应注意热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烃类包裹体,并结合地层构造、圈闭特征等对泰州组油气运移时间、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州组油气生成、运移、成藏时间主要在三垛时期;而运移成藏模式主要有储层侧向运移、断层垂向运移和储层-断层共控3种。  相似文献   
88.
混合沉积广泛发育于海洋与湖泊沉积环境中,通过对混合沉积的成因机理、组合类型、沉积模式与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储集层发育与油气聚集等方面的系统分析,阐述了混合沉积研究的现状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结合大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混合沉积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油气富集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混合沉积受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海(湖)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水动力与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但碳酸盐是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已有的关于混合沉积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缺乏对各种不同沉积环境的混合沉积的岩性及其组合类型、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以后应加强混合沉积与沉积体系、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古物源条件等信息的研究.混合沉积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其不同岩性既不同程度地含原始有机质,又发育多种类型的孔隙,所以,其有机质富集特征与不同孔隙类型发育之间有内在成因关系,是今后进行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非常规油气的富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