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层因长期以来被视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褶皱“基底”而受到油气勘探界的忽略。近4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上古生界除局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动力接触变质或热力变质外,并没有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初步查明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在区域上分布4套烃源岩,自上而下为:上二叠统(林西组、索伦组)、中二叠统(哲斯组、吴家屯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巴图组、阿木山组)和下石炭统(白家店组、红水泉组)。其中上二叠统和中二叠统中的暗色泥岩单层最大厚度达百余米、累计厚度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区域分布广,依据有机地球化学主要指标(有机碳、成熟度、干酪根类型),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是本区上古生界2套区域主力生烃层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可望构成松辽及外围地区油气勘探战略接替新层系。  相似文献   
42.
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分布广泛,在川东-鄂西-黔北-黔中一带,高有机质丰度的泥质烃源岩具有相当大的厚度.通过采集烃源岩样品分析,并根据前人对海相烃源岩评价标准,对该区牛蹄塘组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总体很高,大部分烃源岩达到了好、很好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烃...  相似文献   
43.
通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百地区天然气赋存特征、组成、类型与来源的分析,明确了佳木河组与石 炭系烃源岩对气藏气的贡献,指出应加强烃源岩地质与地化特征、成气潜力的研究。天然气既有原油溶解气,也有较纯的 气藏气。原油溶解气在二叠系和中生界油藏中均有分布,来源于风城组烃源岩,与原油同源同期运移聚集而成,属于油型 气。气藏气主要分布在五八区的佳木河组和直接覆盖于佳木河组之上的上乌尔禾组,为佳木河组烃源岩高成熟阶段以独立 气相运移聚集成藏的天然气,属于煤型气,佳木河组气源岩对佳木河组内部及其上覆紧邻地层气藏的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石炭系烃源岩对深部位煤型气有贡献。已发现气藏的构造下倾部位或更深部位应该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是下一步的 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4.
查明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对CO2的吸附/解吸特征,能为煤层气开采现场注CO2的注入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屯留矿的瘦煤和寺河矿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借助ISO-300型等温吸附实验仪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35℃、45℃、55℃)、最高压力达到CO2临界压力以上时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下,随着压力升高,容量法测得的吸附量存在最大值,不代表煤样的绝对吸附量,而是Gibbs吸附量;根据煤岩在高压下吸附CO2的本质,计算出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解吸CO2的真实量。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CO2的真实量与压力之间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Gibbs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饱和吸附量降低;同样条件下,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对CO2的饱和吸附量大于瘦煤;超临界状态下煤样对CO2的绝对吸附等温线和绝对解吸等温线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45.
现代生物物质生烃机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浮游藻和底栖藻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分析,结合热模拟实验和元素分析研究表明,浮游藻和底栖藻富含S、O、N等杂原子,生烃活化能普遍很低,生烃平均活化能为220 kJ/mol左右,开始生烃活化能小于184 kJ/mol,分别于251 kJ/mol和255 kJ/mol时达到90%生烃转化率,能在未熟、低熟期大量生烃。但浮游藻和底栖藻生烃过程较长,有效生烃(生烃转化率10%~90%)期间活化能跨度较大,分别为59 kJ/mol和71 kJ/mol,生烃温度跨度分别是166.8℃和201.2℃,浮游藻生烃速率快于底栖藻。浮游藻和底栖藻生烃碳转化率是61.77%和34.9%,浮游藻有更强的生烃能力,生烃产物主要是非烃和沥青质,是未熟、低熟油的重要烃源。  相似文献   
46.
对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侏罗系新河组有效烃源岩进行有机质下限分析,识别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并分析有效烃源岩下限值与成熟度的关系。本文据烃源岩生排烃机理,通过w(TOC)与热解参数w(S1)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新河组下段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其中盐场次凹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为1.0%,小湖次凹w(TOC)下限值为0.7%,梭托次凹不具备排烃条件。利用△log R法计算新河组下段的页岩w(TOC)含量,识别并统计了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参照沉积相和地层厚度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新河组下段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小湖次凹中央洼槽带,累计厚度最大约600 m,盐场次凹有效烃源岩累计厚度基本小于100 m,梭托次凹不发育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越大,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越小  相似文献   
47.
羌塘盆地中生代源岩中动物型原沥青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羌塘盆地中生代碳酸盐岩中广泛存在的环状、串珠状动物型原沥青进行显微傅立叶红外、热模拟及光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动物型原沥青形成于有孔虫的壳壁(外皮),在不同温度的热模拟实验中,其光性变化与镜质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沥青的热演化特征基本相似,因此,其反射率(Rb)可作为青藏高原中生代碳酸盐岩源岩成熟度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8.
两种侏罗系煤的油气生成定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岗  韩德馨  王延斌  石军 《现代地质》2003,17(1):105-109
在加水热模拟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有机质类型煤的生油气特征及其演化的对比研究,校正模拟实验的Ro,建立了油气生成的定量数学模型。研究认为,煤的油气生成特征与其有机质类型和演化阶段有关:高碳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增加的趋势,不必恢复其有机质丰度;低碳煤的有机碳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对其有机碳含量可适当恢复。煤的生油量大小与其有机质类型的好坏成正比,气油比则与有机质类型、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越好,气油比越高,气态烃生成量越大;而有机质类型越差,气油比越低,气态烃生成量越小。  相似文献   
49.
准噶尔盆地中拐、五、八开发区佳木河组天然气与石油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天然气与石油在成藏上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分布特征、母质来源、成藏期次及直接盖层条件等四个方面。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远离盆地边缘主断裂的区域,而石油分布在主断裂附近;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佳木河组腐殖型烃源岩,石油来自风城组腐泥型烃源岩;晚期成藏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特征,石油的成藏时间则相对较早;当直接盖层厚度小于10m时,难以形成纯气层,但是可以形成小规模的油藏。  相似文献   
50.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刘凤妍 《沉积学报》2020,38(3):648-660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中同时存在陆源有机质与海洋有机质,向深水方向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受限,但越来越多的深水区油气勘探实践发现陆源有机质的贡献,证明陆源有机质在深水区的存在及其对油气生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分析陆源有机质的分布规律,从而阐述了影响陆源有机质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受碎屑粒度、矿物组成、有机质组成、水动力类型、水动力强度、水体盐度及pH值等多因素控制,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其控制因素可系统归纳为物源条件、搬运条件及沉积与保存条件。水动力类型与水动力强度是陆源有机质存在于深水区的关键因素,生物作用可能成为陆源有机质分布的主控因素,环境因素及成岩作用是影响陆源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