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层组合,及其中相当于震旦晚期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区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区内标志岩层组合的系统追索,所确定的构造变形特征,对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对区域展布的榴辉岩及其围岩进行详细研究,将与榴辉岩共同遭受高压一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一套共生岩石组合称为榴辉岩带;将其围岩分为同生围岩、共生围岩和后生围岩。同时根据地球化学资料等分析,认为榴辉岩的成分不是单一的,一部分为大陆拉斑玄武岩、另一为基性的火山凝灰岩和泥灰岩。榴辉岩是在“湿”的条件下,即在有气体和流体的参与下,在地壳深部由一种综合效应产生的高压釜机制形成,而不是俯冲至上百公里的地幔深处由静压力形成。榴辉岩的折返过程,由深层次纵向伸展而导致的横向收缩和挤出,并在后期热隆构造体制下及岩浆的上侵作用抬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33.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Pb-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及下地壳的贡献.椒子岩基性岩的(87Sr/86Sr);的范围为0.7072~0.7075,εNd(t)范围为-10.4~11.9;椒子岩和沙村基性岩的(206Pb/204Pb)i为16.464~17.394,(207Pb/204Pb)i为15.349~15.453,(208Pb/204Pb)i为37.338~37.976.这样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源区中下地壳物质的贡献显著;尤其Pb同位素特征表明下地壳贡献来自大别造山带自身的下地壳.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34.
刘一  曾勇  高天山 《江苏地质》2008,32(4):292-296
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要矿产地和远景区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找矿工作的进展,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深部资源潜力巨大,浅中深部(地下500m-1000m)铜的资源潜力可望达到1000万t以上、铁10亿t,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区)7处-10处。深部(地下1000m~2000m)具有10处-15处大型-超大型矿床资源潜力区的可能。可通过深部找矿勘查工作,在已知大型矿床深部和外围、中新生代盖层覆盖区及新层位、新类型地区等地,实现深部“第二空间”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35.
大别山岳西碧溪岭地区片麻状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现已确认它们与超高压变质岩石之间存在侵入接触关系。岳西碧溪岭地区的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位于榴辉岩体的南部,其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晋宁期(861±58Ma),并于海西期(318±14Ma)曾遭受一次强烈的变质热事件改造。这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和折返机制的认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以安徽黄山岭铅锌矿区地质资料为依据,通过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多参数测井等综合物探方法,结合已知矿体的分布情况,综合推断了黄山岭铅锌矿预测区内矿体(矿化体)展布情况,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综合物探方法在黄山岭铅锌矿矿产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在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浅粒岩,本文就其南缘宿松岩群和与之北侧毗邻的大别岩群中的2个浅粒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宿松岩群的浅粒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866±48Ma),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的原岩则形成于中元古代末期(1159±80Ma),并受到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479±16Ma)。这为宿松岩群形成时代的确定以及与大别岩群中的浅粒岩层对比提供一条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8.
赣东北蛇绿构造混杂岩是江南造山带最典型的地质实体之一,对其开展以大比例尺岩性填图+构造解析为核心的露头解剖.查明岩块类型包括0.9~1 Ga的洋壳残片蛇绿岩岩块和0.8~1 Ga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块,基质类型包括约1 Ga的蛇绿岩组分基质、0.9~1 Ga的洋盆沉积物基质和830~1000 Ma的碎屑复理石基质.混杂岩...  相似文献   
39.
常用于测定榴辉岩形成温度的有石榴石-绿辉石Fe-Mg配分温度计和石英-矿物对氧同位素温度计。最近的自然观察和实验测定发现,金红石中的Zr含量与温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能够用于变质岩测温。本文首次将这三种温度计用于同一产地榴辉岩及其中的石英脉。对大别造山带黄镇低温超高压榴辉岩中金红石Zr含量的温度计算得到,产于矿物内部金红石Zr含量温度明显地高于粒间金红石Zr含量温度,产于矿物石榴石、绿辉石和黝帘石内部金红石Zr含量温度主要集中在528~589℃之间,而产于粒间金红石的温度主要集中在465~528℃之间。榴辉岩中金红石Zr含量最高的产于石榴石中,但是所计算的温度503~589℃仍然不同程度地低于榴辉岩形成温度670℃。石英脉中金红石Zr含量温度主要集中在465~528℃之间。石英-耐熔矿物对氧同位素温度主要集中在650~695℃之间,表明耐熔矿物石榴石、锆石和蓝晶石在该区榴辉岩中相对其它矿物来说保存最好,退变质作用最弱,因此其氧同位素温度与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奈件基本一致。而石英.易熔矿物对温度主要集中在450~510℃之间,与易熔矿物绿辉石、钠云母、斜黝帘石/黝帘石在榴辉岩中蚀变强烈一致,反映了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的流体活动。石榴石-单斜辉石Fe-Mg配分温度结果分为三组:795~863℃、629~679℃和468~572℃,其中后两组与金红石Zr含量和石英-矿物对氧同位素测温结果具有可比较性,指示了榴辉岩相变质和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的Fe-Mg交换平衡,而第一组温度明显高于已知的榴辉岩相变质温度,表明绿辉石后成合晶导致了部分石榴石与单斜辉石之间的Fe-Mg不平衡。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可能是导致矿物之间元素和同位素扩散交换再平衡或不平衡的基本原因。粒内金红石Zr含量温度仍然不同程度地低于榴辉岩形成温度,可能说明其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后相对“孤立”,即使在峰期榴辉岩相条件下也不能与锆石之间达到Zr配分再平衡。粒间金红石Zr含量降低可能与金红石重结晶有关,结果导致它们与锆石之间的Zr配分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40.
本文依据浅变质岩层所保存的韵律层理、沉积构造、火山角砾一凝灰结构及残存的微古植物组合等,以及硅酸盐、稀土、微量元素分析成果的判别,对浅变质岩层进行了再认识,认定该浅变质岩是一套经受浅变质作用改造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层;并就建立其地层序列,区域地层对比进行了论述;对其存在意义和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