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及沙海组烃源岩是辽宁西部阜新盆地最重要的两套烃源岩。一般认为,沙海组烃源岩为一套煤系偏腐殖型烃源岩,以生气为主;九佛堂组为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以生油为主。已有文献报道也表明阜新盆地各层位包括沙海组原油与九佛堂组烃源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与沙海组烃源岩关系不大。沙海组内部具备自生自储的油气成藏条件,沙海组烃源岩能否作为油源对沙海组储层形成有效供油,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2.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的沉积充填序列、层序地层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将扎赉诺尔群划分为6个3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6个层序分别对应于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大磨拐河组二段和伊敏组,煤层主要发育在层序Ⅲ、Ⅵ的湖侵体系域;且煤层在层序格架内部,从辫状河冲积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湖泊环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通过对层序Ⅲ、Ⅵ中各主采煤层的底部砂体厚度、煤层厚度及成煤期的古地理环境详细分析,概括出层序Ⅲ的主要成煤环境为湖泊周缘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湖滨带;层序Ⅳ主要聚煤环境为扇前、扇间浅水湖盆和浅水湖泊大面积淤积而成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153.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54.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研究表明, 沉积物主要蚀源区是遭受海西-印支运动影响的盆地周缘山地, 燕山运动仅在柴西阿尔金山有所表现。揭示出蚀源区发生过多次的(热) 构造运动, 在柴北缘有5次( ~284.5 Ma、~263.6 Ma、~243.6 Ma、~221.6 Ma和~199.8 Ma) , 而在柴西则有6次( ~344.2 Ma、~275.2 Ma、~244.9 - 246.8 Ma、~210 - 220.3 Ma、~186.9 - 195.7 Ma和~162.9 Ma) , 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在前新生代具有多阶段、同步整体隆升特点。进入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5.
冯发焱  陈绍义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2):195-198,223
在矿山地质灾害鉴定中,一般采用工程力学原理计算并确定矿山顶板的安全厚度、开采移动盆地的移动影响范围。而在有些地区出现的矿山地质灾害中,则必须结合矿山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特征方能作出科学的鉴定。通过对部分矿山开采区红粘土地区房屋变形开裂形成机制的剖析,归纳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矿山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模式,说明矿山地下水位下降是导致房屋开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6.
樊强义 《地理教学》2013,(14):35-36,5
正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安排的精巧,就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在启智的顿悟中结束。但若不够重视或没有精心设计,往往会使整堂课质量下降,给人以虎头蛇尾、繁琐累赘之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一、总结的必要性课堂总结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  相似文献   
157.
电性源时域地空电磁数据小波去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飞艇的时间域地空电磁探测系统,具有勘探深度大、效率高、空间分辨率高、飞行控制容易等优势.但在低空飞行测量过程中,飞艇飞行高度、航迹、姿态等受风向、大气气流、地形、地面局部温度场变化等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固定在艇囊前端的接收线圈发生运动,切割大地磁场,产生了电磁噪声、运动噪声、基线漂移等,从而影响电磁数据的电阻率成像质量.因此,研究地空电磁信号中多种噪声的去除方法,对数据的反演解释非常重要.由于地空电磁信号中有效信号频带与部分噪声频带相重叠,使用传统滤波或消噪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综合小波去噪法:根据地空电磁信号的特点,采用sym8小波基;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原理,利用小波高尺度近似分量估计基线漂移,以校正电磁数据中的基线;基于小波阈值收缩原理,采用5层小波分解、极小极大阈值配合硬收缩函数的消噪方法,来压制数据中的其余噪声.最后,通过异常环模型的理论响应和实测数据进行算法的验证,结果表明这种综合消噪法对多种噪声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时间域地空电磁数据消噪方法.  相似文献   
158.
与现有的大气卫星传感器相比,环境一号卫星(HJ-1)CCD相机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30m),使得在城市地区找到光谱纯像元的机率大大增加。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纯像元提取的城市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反演算法,利用像元纯净指数来提取CCD影像上的纯像元,并由HJ-1A星和B星的多时相CCD观测数据结合地表双向反射率模型确定纯像元的地表反射特性,在此基础上反演AOD。与AERONET地基测量数据的对比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精度,相关系数为0.83,线性拟合斜率为1.091,截距为0.053。基于该方法的AOD反演结果作为输入,能较大程度提高HJ-1卫星CCD影像大气校正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9.
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对浙江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剖面系统采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地层对比、古地磁、孢粉与微古分析、14C测年等手段,认为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中断可能是由于海啸或风暴潮灾害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