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位错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地震分类的理论基础,利用美国哈佛大学1977—2008年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地震三角形分类法,研究了中国川滇及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124例,从地壳脆性变形的角度分析了川滇次级块体的变形形式。结果表明:整体上川滇及邻区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受青藏高原SE方向的挤压,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产生了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带;同时,受缅甸弧挤压和四川盆地的阻挡,在缅甸弧前端和龙门山断裂带等地形成了强烈的挤压区,在云南大部分区域形成了扇形剪切应力变形区;而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所产生的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直接作用在红河断裂带上,造成红河断裂带呈右旋向SE方向错动,引起其后延金沙江断裂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之间形成大的应力拉张区,构成了现今川滇及邻区地壳变形的最新格局  相似文献   
402.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分析了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的破坏情况。在汶川地震震中区和高烈度区内,其危害性程度明显比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烈度高Ⅰ~Ⅲ度,暴露出在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短、无法预测出超过历史地震最高震级的上限,严重低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酿成当地水电水利工程遭受很大损坏,坝体普遍出现裂缝、渗水、局部坍塌等情况,甚至有些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因此,在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应加强活动断裂的鉴定工作,可以利用古地震或地震规模与最大震级关系等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记录时间短的缺陷,以提高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03.
介绍了我国地热前兆观测台网的现状及分布特点,着重对仪器的运行率及影响因素、井孔观测环境、数据产出等方面进行分析.收集整理了277个地热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发现在汶川MS8.0地震中,有134个台站具有同震响应及震后调整现象.最后对典型的震前地热异常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04.
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增多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并不是后加里东地台,而是由不同地块拼贴而成。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具有类磨拉石沉积特征,其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信息,可以为了解盆地源区组成及其变化及区域构造演变过程研究提供约束。闽西南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碎屑锆石形态学及U-Pb测年分析表明:(1)晚三叠世文宾山组物源复杂,其主要源区是闽西北隆起带;(2)闽西南晚三叠世具有大于2 500 Ma的太古宙的源区,华夏古陆可能存在太古宙陆核或东南沿海还存在另一古老基底;(3)980~1 190 Ma的碎屑锆石说明晚三叠世闽西南具有Grenville期物质来源,它们可能来自另外一个陆块,由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与华夏地块拼接,并为晚三叠世盆地提供物源;(4)区内印支期岩浆岩带也是晚三叠世沉积的重要物源区。   相似文献   
405.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从浅到深呈线性分布,为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南岸灰岩区地震震源深度2~3km,地震略呈发散分布,具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06.
水库地震由于其发生位置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性,已引起各国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视。水库地震不同于一般天然地震,具有震源浅,震级低的特点,目前已知的最大水库地震震级为1967年印度柯依那水库6.5级地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水库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并对水库坝高、库容、库区岩性等因素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库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库地震的影响大于区域断裂背景及区域地震活动背景的影响,水库规模与诱发地震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坝高50m,库容超过50亿m3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较大;同时,处于灰岩、碳酸岩、岩溶发育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要大,构造复杂、节理发育等造成渗透条件好的库区也易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407.
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琴娟  蔡强国  马文军 《地理研究》2008,27(6):1290-1298
表土结皮是降雨与土壤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某一土壤是否结皮、结皮的敏感程度如何,取决于该土壤的性质及所处地区的降雨情况。我国广泛分布着多种理化性质迥异的土壤,尤其是黄土、紫色土、红壤和黑土分布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但是,土壤发育表土结皮的敏感性很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及前人研究结论,提出了影响表土结皮发育敏感性的3个关键因素,并基于此对我国四大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细颗粒,尤其是粉粒是表土结皮发育的物质基础;团聚体稳定性是表土结皮发育快慢及程度的决定因素;高强度降雨是表土结皮发育的必要条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极易发育表土结皮,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发育表土结皮的概率大,南方红壤区除花岗岩、页岩外其他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很难发育表土结皮,东北典型黑土不发育表土结皮,而非典型黑土易发育表土结皮。  相似文献   
408.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总被引:44,自引:16,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带宽度可通过分析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变形特征加以验证或修订 ;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次级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等特殊地域的避让带宽度为这些地域宽度与两外侧各 15m之和。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活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 ,并加强活断层鉴定及其地表活动线几何结构形态的准确定位工作 ,积极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409.
马文运 《地质论评》1983,29(6):545-552
第四纪河谷金刚石砂矿具有品位高、质量好、埋藏浅和易采易选等优点,因此,研究其分布与富集规律,对有效地进行砂矿普查与勘探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控制砂矿成矿因素诸多,但笔者认为,在有丰富的矿源体(系指金刚石原生矿、古砂矿)补给金刚石的条件下,能否形成河谷砂矿,主要取决于新构造运动所制约的河谷纵剖面形态及其比降的大小,以及所支配的堆积  相似文献   
410.
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对其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面对类型多样且动态演化的传统村落,传统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因此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评估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论文从功能空间、景观意象和人文精神3个逻辑层面重新认知活态化价值的构成、关联及特征,据此构建出包括资源价值、要素延续、活化条件、功能适应、活化影响、发展潜能的多维评估框架,形成由3种类型和50项指标所构成的弹性评估模型,并以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案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动态性、脆弱性和适应性5个显著特征;(2)维度分析,运用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对传统村落展开评价,评价结果基本符合陕北地区的现实情况,且在不同评价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果差异,突显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特征;(3)综合分析,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水平分值处于42.42~83.60区间内,平均为62.55分,活态化价值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占比为39%左右,活态化价值一般及以下的传统村落占比61%左右,由此可见,陕北地区仍存在很多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兼具普适性和典型性的特点,适用于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适应现阶段乡村振兴和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研究通过探索从单维静态评价向多维动态评估的技术提升,可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