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2.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构造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宗晋 《中国地震》1992,8(1):10-17
1991年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出版了1∶600万全国震中图,超过10万个大小震中点染的图象具有大量的中上地壳的构造信息,本文以目视地震线法对天山地震区、阿拉善-祁连山地震区、青藏地震区、南北中轴地震带、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浙黔、东南沿海等九个地区的地震构造格局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83.
历史回顾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悠久而丰富,反映了前人对自然现象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其中还包含了不少朴素辩证法或唯物观的推测。这份可贵遗产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发掘和利用的宝库。但是,终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主要是对现象的片断记录和灾害的宏观描述,而较少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84.
第二篇文章叙述了中国近十几年九次大地震基本情况的对比研究,汇总了九次大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预报实验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讨论了大陆地震的成因环境,最后提出大陆强震预报的“多阶段、多类型、渐进式预报”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85.
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专业会议于1965年3月22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大会历经了9天,听取并讨论了李四光理事长,中国共产党地质部党组书记何长工、副书记胥光义的报告。分组进行了三天的学术讨论,一天全体代表和列席人员讨论了构造地质学在生产、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等,一天地质旅  相似文献   
86.
中、新生代全球尺度地质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生代是地球岩石圈经历重大构造演化 ,最终形成现今地球面貌的时代。研究对中、新生代全球级环境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地质作用过程 ,对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环境演变的规律和原因 ,最终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中生代开始不久 ,位于赤道附近的联合古陆便解体分裂 ,全球大陆和大洋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分布格局。与此相伴 ,地球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生代造山运动造就的山脉和其后由构造隆升形成的高原 ,也是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中、新生代的多次大规模火山活动 ,造成气候、环境的快速变化 ,甚至导致大规模生物灭绝。在中白垩世期间 ,发生了一系列全球规模的构造运动现象 ,它们与地球深部的超地幔柱有关。文中也通过天体撞击作用探讨了地外因素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全球石油系统概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油地质学中 ,罕见全球石油系统的论述。最早有翁文波阐述了全球石油体系 ,我们在其中注入了陆核和大陆增生的概念 ,引进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板块演化的资料 ,特别应用了现今全球构造体系的最新成果 ,把全球石油系统概括地看成横向 4个带和纵向 6个带交织的格局 :横向 :北方大陆北带、北方大陆南带、北 /南方大陆中间带和南方大陆带 ;纵向 :则根据大陆中轴构造带把北方大陆分成A ,B ,C ,D ,E ,F 6个带 ;而中间带和南方带则与北方带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88.
中轴构造带(南段)的变形及缩短速率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王宗秀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176-187
中轴构造带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的构造带 ,具有地震震中密集分布、重力梯级、岩石圈厚度或结构变异等特点 ,但没有突兀连贯的山链 ,其原因是多地块的大规模走滑活动的抑制。以往对于中轴构造带的宏观运动和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研究得比较深入 ,但是对其缩短变形的研究尚有明显欠缺 ,这使得在讨论青藏高原东向运动是任其“自由逃逸”还是有阻挡性约束的问题时缺乏必要的依据。针对此问题 ,笔者以地块的宏观变形与块体内变形的透入程度为切入点 ,通过编绘横切中轴构造带的平衡剖面 ,计算出该带的缩短率为 2 2 .37% 7.4 3% ,中新世以来的平均缩短速率为 3.6 34.4 5mm/a ,并对中轴构造带形成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青藏高原东向运动受阻 ,中轴构造带内块体东向汇聚下 ,上下地壳拆离并呈现出上叠式仰冲褶皱缩短的认识。  相似文献   
89.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相似文献   
90.
ITRF97下空间对地观测站速度矢量显示的全球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ITRF97的站速度矢量研究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发现ITRF97站速度矢量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们共同显示,北半球以北大西洋为轴向北东、北西向裂开,欧亚大陆向北东、东、南东运动; 北美大陆向北西、西、南西运动, 但南半球板块运动状态截然不同, 南美、非洲、印-澳三板块各自的本体运动几乎全部指向北东-北北东, 三者之间以南大西洋脊和印度洋脊为界, 而且运动矢量逐次加大, 呈现南半球整体运动与洋脊张裂运动的叠加所造成的“落后式”拉张关系, 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速度矢量场的差异十分明显, 显示其间运动场不协调带, 此带内地质调查早已确定存在一组斜列式断续延伸的剪切破裂带. 沿此南/北半球之间的运动不协调带及其内部的大断裂带自1999年8月至2001年1月连续发生8次M≥7.8地震, 而环太平洋俯冲带内地震活动则明显降低, 充分显示了南/北半球之间的运动不协调带在全球板块运动中所显示的全球尺度的独立地位. 验算结果初步揭示了南/北半球之间的相对错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