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88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2.
全球新——中生代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编全球新-中生代构造图中清楚显示:(1)洋底增生构造具有不连续性和复杂性,时间上有6个增生阶段;空间上可划分为49个增生单元。(2)存在全球纬向构造系统,突出表现为环太平洋地震与火山带的分段性和大洋底纬向转换断层直接伸入大陆及大陆本身存在众多纬向构造。(3)地球具有反对称性,北半球为全球级挤压带;南半球发育全球性纬向洋脊张裂环。 相似文献
33.
1980年美国全国地球物理日地资料中心(NGSTDC)和固体地球物理世界资料中心(WDC)出版了由纳尔逊(J.B.Nelson)等编制的1900—1979重要地震图。此图是根据69份参考文献和报告编制的。所谓“重要”地震系指那些对人类造成重大损害的地震,或者虽然没有造成损害但震级 M≥7.5的大震。图中表示 相似文献
34.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天山造山带纵向延绵 30 0 0多km ,其主要部分在国外。文中根据横跨天山的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以及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探测研究结果 ,综合分析天山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分段以及不同段盆山耦合特点的差异特征。卡拉库姆—新都库什天然地震剖面揭示了费尔干纳盆地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 2 0 0km深处 ;沙雅—布尔津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表明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与俯冲消减” ,俯冲的最大深度约 180km ,而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主要以走滑接触为主 ;库尔勒—吉木萨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又得出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同时向天山造山带对冲的结论 ,俯冲的深度约 16 0km ;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位于天山造山带的东端 ,探测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岩石圈规模俯冲现象。这些资料对于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及盆山耦合类型的差别研究提供了岩石圈尺度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35.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
37.
38.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名代表参加。会议分七个专题讨论组:(1)地震前兆;(2)震源物理过程、实验与理论;(3)地震预报的方法;(4)地震预报的个人和团体反应;(5)地震预报的经济后果;(6)组织机构的作用;(7)预报和警报的传播。 相似文献
39.
燕山区地质构造研究——简记北京市地质学会两次报告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质学会大地构造组,为了配合燕山地质的研究,分别于1963年4月10日、5月12日组织了两次报告会,会上臧胜远、黄克兴、庄培仁,分别报告了西山、京东、北山、怀北等地的区域地质情况,并提供了近年来的新资料。此外,邵云惠和李东旭分别报告了平泉、承德一带燕山弧形构造 相似文献
40.
应京西矿务局的邀请,北京市地质学会于1963年4月27—29日组织了构造、煤田、水文、地层等专业组的会员,联合进行了一次京西斋堂煤田地质考查。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地质局、北京地质学校等六个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十八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