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2篇 |
免费 | 700篇 |
国内免费 | 4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9篇 |
大气科学 | 432篇 |
地球物理 | 477篇 |
地质学 | 1585篇 |
海洋学 | 407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201篇 |
自然地理 | 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根据室内模拟试验数据研究了单一流径基岩裂隙水流的平均流速,建立了单一流径无压裂隙水和承压裂隙水的平均流速与不力坡度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13.
14.
孙大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4)
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学术报告中,有一个大栏目叫“结晶地壳的时间与空间”。大约20个专题讨论会中,与前寒武结晶地壳有关的问题占一半,可见当前国际上对前寒武结晶地壳研究的重视程度,其原因在于前寒武地壳研究被认为是解决大陆地质最基本的支柱之一;是了解深部地质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当前在全球找超大型矿床的主要阵地之一。而当前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三个干燥加热斜长石的分析晶格参数表明,它们具有像合成斜长石那样“高”的有序度。它们的晶体结构分析证明,在过渡成分的高温斜长石中,具有一种意想不到的 Al、Si 有序度(Kroll 1978)。特别是 An27.8(于1160℃加热22天),在 T_1O 四面体位置有 t_1o—0.4Al,其它三个位置各自具有 t_1o—0.3Al[即〈t_1m〉=1/3(t_1m t_2O t_2m)—0.3Al。An52(于1255℃加热29天),具有 t_1o—0.48.Al,〈t_1m〉—0.35Al。An68.7(于1365℃加热42天),具有 t_1o—0.52Al,〈t_1m〉—0.39Al。这些数据需要用测量斜长石中 Al,Si 分配的图解,根据人们熟知的△131=20(131)—20(1 )参数以及晶格角γ进行估算。用△131和γ作为钙长石分子百分比的函数作图,并绘制 t_1o—〈t_1m〉图。用γ绘制的图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如果斜长石中正长石含量尚不知道的话,应使用这种图,但是晶格参数必须慎重地精选.△131值的测定是要容易得多,利用它确定结构状态的精确度却稍许差一些,但是要求正长石的含量必须是已知的.此外,如果不同样品的 t_1o—〈t_1m〉值对比较是富有意义的,还要求必须修正钙长石含量对△131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前言对金属硫化物分解产生的硫气体进行分析,可应用于隐伏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探工作中。有数名勘探人员报道了硫化物矿化地区H_2S和SO_2的野外测量成果,但由于它们省略了分析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所以对其进行评价是困难的。同H_2S一样,对硫化物矿化和地热地 相似文献
18.
19.
20.
Paul T. Robinson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Dalhousie University Canada 《Continental Dynamics》2000,(1)
1. Introduction to surface processesThe shape or morphology of Earth's surface is basically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two competing forces - mountain building and erosion. Tectonic forces, driven by thermal energy from Earth's interior, cause the rocks of the crust to be folded, faulted and uplifted into high plateaus and mountain belts. As soon as uplift begins, the processes of erosion, driven by gravity, start to wear away the rocks. Masses of weathered rock move downhill under 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