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正一、隐患现状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环境脆弱,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大,具有地质灾害类型多和区域性发育强的特点,使该县成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是主要类型。从2014年3月起,通过对全县7个乡镇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巡查,并结合永和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单位排查及聘请侯马二水专家全面核查的成果,共排查和核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77个,分布于7个乡镇和城区,涉及1358户,受威胁群众5601人。  相似文献   
42.
利用云南省2325个国家级台站和区域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2014~2018年云南雨季和干季的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关键区域的降水日变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受复杂地形影响,云南不同区域降水特征差异显著,且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年均降水量大体呈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对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河谷地区,干、雨季降水均为夜间峰值,降水频次高,但强度较弱。对于云南最西部(99°E以西)的保山德宏地区,该地区累计降水量为云南最大,这一区域各台站日变化峰值均较为一致地出现在上午,在陆地地区较为少见。相邻的普洱和元江河谷位于云南南部(23°N以南),雨季两区域降水相当,但元江河谷在干季与雨季均为突出的夜间至清晨降水峰值,普洱地区雨季则是明显的午后降水峰值。云南中部地区降水量较周边地区明显偏小,该地区降水频次在雨季主要表现为清晨峰值,而在干季却是午后峰值更为突出,这也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3.
广西岑溪地区出露众多花岗岩体,形成了大量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其与粘土矿物有关。为了真正了解粘土矿物对这种类型稀土矿床成因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广西岑溪和村稀土矿床的粘土矿物组成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石,其次是伊利石和蒙脱石,同时,粘土矿物的含量和稀土品位高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类稀土矿床的成因机制是含矿岩体经过风化作用后以离子形式溶于水中的稀土元素被粘土矿物吸附并在风化层底部富集而成矿。  相似文献   
44.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构造背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区构造演化的深入探索。本文以庙尔沟南部塔斯阔腊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其中广泛发育代表岩浆混合作用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塔斯阔腊岩体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314.9±1.9Ma,属晚石炭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岩石具有中等硅(SiO2=64.41%~66.48%)、铝(Al2O3=15.66%~16.45%)及较低镁(MgO=1.61%~1.86%)和钙(CaO=3.04%~3.26%)的特征。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Nb、Ta、Ti、P和重稀土,负Eu异常较微弱(δEu=0.32~0.68,平均0.61),与区内夏尔莆、布尔克斯台等岩浆混合花岗岩体在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相似性。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岩浆演化,认为塔斯阔腊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早期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是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上覆地幔楔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诱发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45.
基于钙、铁两种元素在地球历史演变中的物源特性及演化规律,以广西来宾铁桥剖面马滩段为例,对该剖面样品新鲜面的颜色、元素含量的纵向及横向变化进行定量测量,并对样品采集、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在短距离范围内,尽管同一岩层具备横向可追溯性和可对比性,但其色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存在穿层现象。因此,在短距离横向地层上的变化,将对剖面的平移衔接和数据偏差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间,目前还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南拉萨地块上广泛发育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为探讨亚洲-印度大陆碰撞前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提供了天然样品.对仁钦则地区一套花岗闪长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套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180 Ma左右,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产物.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含量(62.77%~64.18%)、较低的K2O/Na2O(0.29~0.60)和A/CNK值(0.90~0.98),表明其属于Ⅰ型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明显富集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aO含量、较低的全碱和Al2O3含量,与含水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成分一致.锆石Ti和全岩Zr饱和温度计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可能形成于下地壳源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 671~0.703 794)、较高的εNd(t)(5.41~5.66)和锆石εHf(t)值(12.6~14.8),进一步表明其很可能为新生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物.综合分析认为,仁钦则花岗闪长岩主要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背景之下,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至少在晚三叠世之前.   相似文献   
4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及日本气象厅的JRA-55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1961~2017年冬季中国全区一致型极端冷、暖日和南北反位相型极端冷、暖日的特征.在1961~2017年冬季期间,随着中国平均温度增加,一致型极端冷日的发生天数在减少,且发生时间有向12月下旬到1月上旬集中的特征,而全区一致型极端暖...  相似文献   
4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峡谷位于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迄今为止,对于峡谷的成因及沉积微相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近来,峡谷内又新增了多口钻井,系统的分析总结峡谷的充填期次、沉积微相的划分及骨架砂体的展布意义重大,将直接影响到峡谷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因此,本文以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矿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测井相等的分析,再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了地震剖面、均方根振幅属性、多种切片技术等地震相特征,根据从点到面的研究思路对黄流组时期(S40~S30)中央峡谷发育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大型侵蚀型水道,具有曲流水道特征,类似陆上曲流河沉积,发育点砂坝、天然堤复合体、泥质水道等沉积微相;综合构造背景、古地貌及古地貌与平面沉积相叠合图的研究表明,点砂坝主要发育于峡谷古地形的弯曲处,系水道不断迁移摆动而形成的侧向加积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叠瓦状前积型特征,岩性为块状细砂岩夹薄层泥岩,测井曲线GR呈中-高幅箱形夹薄层低幅齿形,为正旋回沉积特征。点砂坝规模不等,面积约8~20.5 km2;天然堤复合体范围较窄,这可能受峡谷壁的限制作用影响。已钻井也证实,点砂坝作为峡谷水道的骨架砂体,储层物性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9.
王娇  丁建丽  袁泽  陈文倩  李相  黄帅 《中国沙漠》2016,36(6):1606-1612
土壤水分胁迫是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区域尺度下大面积、高精度的土壤水分监测,有利于该地区旱情预报、作物估产、气象水文等领域研究。以Ts-NDVI特征空间为理论基础,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靶区,选择典型干湿季节下Landsat 8遥感影像,在传统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算法基础上,考虑大尺度研究区下垫面异质性(植被覆被、地形起伏)对辐射能量平衡的影响,分别采用植被水分指数(VWIs)、加入大气温度(Ta)和DEM校正后的地表温度(Ts)与NDVI相结合,构建了植被干旱指数(VDI)和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iTVDI),并结合同期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3种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比较客观反映旱情特征,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iTVDI相关性最好,TVDI次之,VDI相关性最低;相较植被生长初期而言,3种算法均在植被生长成熟期具有更好的水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50.
GPS测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测绘各个领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然而实际应用中,当采用不同的网型结构时,所得的定位精度会有所不同,有时差别会很大。本文结合GPS控制测量实验,取不同的观测基线向量,以构成不同的网型,分别进行无约束平差,比较分析各种网型的平差结果,初步总结网型结构与GPS定位精度的关系,进而得出较为经济、成果可靠、精度良好的GPS网型,来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