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海上风电是未来沿海各国海上能源开发的重点。我国海上风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和规划中的风电场逐渐增多。国内对海上风电场环境影响研究,尤其是风机噪声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几近空白。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外海上风电场运营过程中水下噪声的基本概况,以及对海洋鱼类(游泳鱼类和底栖鱼类)、哺乳动物和底栖生物影响的研究成果。就我国未来海上风电场建设规划,提出海上风电场运营期风机噪声研究的不足及海洋生物听闽范围研究的缺乏,为我国制定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供科学参考,并指出水下噪声对我国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陕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的低碳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基于陕西五大煤田的5 000余组煤质数据,研究陕西省煤炭资源中煤焦油产率的变化规律为:陕北三叠纪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划分出3种富油煤类型:富油煤型、富油煤–高油煤型、富油煤–含油煤型。按照煤炭资源量计算办法,全省已经查明的煤炭资源中富油煤+高油煤资源量为1 550.33亿t,内蕴焦油资源量144.5亿t;预测出陕西省2 000 m以浅煤炭资源总量中富油煤+高油煤资源量为3 845亿t,内蕴焦油资源325亿t;并对富油煤资源控制程度进行划分。分析富油煤的成因机理,指出变质程度、沉积相及物质组成和埋藏条件等为富油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煤炭开发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出一种富油煤原位地下热解多煤层协同开采的资源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73.
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视应力的定义出发,介绍了采用振幅和震中距计算地震矩,进而实现用区域地震模拟资料计算视应力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4.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75.
由戈里和海斯(Paula L.Gori and Walter W.Hays)主编的题为“沿犹他州沃萨奇弗兰特区域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的报告(美国地质调查局专门报告1500-A-J)现已出版。它提供了在犹他州进行的历时5年的合作计划所取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合作  相似文献   
76.
台湾地震的仪器观测始于1898年,到1997年地震目录中已累积列出的地震约17万个。在世纪之末回顾这100年地震活动性情况是件有趣的事情。本文将分别用不同的绘图技巧来阐述这些地震的分布情况,进而分门别类地揭示它们发生的实质。分析中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震分布图象得以揭示。无庸质疑,台湾的地震是由该岛周围的构造运动所激发的。我们试图通过地震分布图找到地震活动性与构造的关系。采用由不同构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4个地震体系来描述它们特定的地震活动图象。通过对地震活动分布的仔细分析,许多有趣的构造运动特征得到了解释。另外,我们也希望这些已经得到充分论证的地震图能有其他用途或被用于大众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77.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复重力测量资料所进行的重力非潮汐信息的处理程式,对该区1984-1988年期间重力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变化是1984-1988年期间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影响重力重复测量的主要因素。校正后的重力资料显示出,1987-1988年在北京以西地区策略变化比东部地区的变化幅值大。据分析,这种变化可作为研究1989年大同地震的地震孕育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8.
陈棋福  马丽 《中国地震》1994,10(1):47-53
本文从自仿射分形的角度探讨地震兆汾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在对自仿射分形的分维量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较为适用的分形方法和满足计算需要的样本点数,从对部分水氡和地电阻率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可用分形方法处理分析,分维值可反映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其作为一个无量纲量为综合对比分析各类前兆现象,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特征提供了有效  相似文献   
79.
Int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seismologist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o-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which provide us with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on crustal stress variation, tectonic activity and earthquake risk prediction in a certain spatio-temporal region. The existing results have shown consistently that the intensity of earth- quakes is characterized by non-stability, non-linearity in temporal domain and non-uniformi…  相似文献   
80.
Tele-seismic coseismic well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seismic water level oscillation and correlated deep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a water well at Tangshan City by high sensitivity measurement. Amount of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depend on ampli-tude of water level oscillation. Coseismic water temperatures always decrease as water level oscillates, drop of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0.001 °C to 0.01 °C corresponding to amplitude of water level oscillation from several centimeters to about one meter. Temperatures usually recover one to several hours after the oscill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temperature drop is produced by dispersive transfer of heat as the water oscillates, and follow-up thermal conduction makes temperature recovery. Our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s support quantitatively the idea. High ac-curacy measurements of water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e future may test our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