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5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1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篇 |
大气科学 | 115篇 |
地球物理 | 120篇 |
地质学 | 659篇 |
海洋学 | 101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64篇 |
自然地理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叙述了空间最优估计的理论基础、实现步骤及其特点,在分析煤矿地质工程区域变量特点基础上,论述了空间最优估计理论在煤矿地质工程运用的可行性及远大前景,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3.
104.
微生物培养是生化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了一个非线性连续微生物培养动力系统的极限环的相对位置。对带非常数产物系数的连续培养模型进行推广。模型中的极限环对应于发酵和生化培养中的非线性振荡,其相对位置对研究连续培养中振荡产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黔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古地温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显微光度计测定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固体沥青反射率平均为5.89%,按相关经验公式折算出来的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4.123%,在迈维尔图解、Karwell图解、Hood图解上投点,结合干酪根和孢粉颜色指数法,推断黑色岩系的古地温为60~250℃。结合黄铁矿热电系数法和包裹体均一法测温值,认为黑色岩系属中、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以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为主。热的来源为海底火山喷溢,含矿热卤水提供了丰富的有用元素。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高,属好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高,热演化程度高,属过成熟。黑色岩系古地温的研究,对阐明黑色岩系的沉积、成岩和成矿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以 1∶5万里庄幅为例 ,阐述了运用GIS系统对区调过程中各种资料的处理与编辑方法 ,并介绍了数字制图方法及工艺流程 ,提出了GIS系统在 1∶5万区调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地壳平均速度较高(6.5km/s). 向南进入西昆仑,地壳明显增厚,厚度可达0km左右,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6.0-6.2km/s),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地壳同样明显增厚,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约为50-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6.2km/s),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向北插入天山下,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0.
综合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地理科学的信息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说明了信息高速公路对地理科学信息化及地球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